王府学子Esther美国求学见闻录

Esther Zhao
Baylor University
BA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Chinese Student Scholar ssociation

高中毕业已一年半有余,王府里的那些时光旧事却历历在目,满是怀念。

记得2014年毕业典礼前几日,时任年级主任的王鲁英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彬芝啊,我们准备在这次的毕业典礼上给‘发哥’送两样礼物,一是毕业年鉴,二是送一副你的书法作品,也算代表八班和我们整个年级,你觉得如何?”我清晰地记得,那是我抄录的长卷作品《道德经》……

 

终于,我们从王府学校毕业了,大家各奔东西。大部分同学选择留学美国或者欧洲 。

2014年秋季,我如愿就读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这是一所私立大学。校训为:为德州,为教会。

它在国内或许不曾拥有响亮名气,然而因为它浸信会的背景,我把它作为了首选大学。

我是一名基督徒,出生于一个基督徒家庭,父亲在2006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带职服侍聋人,帮助他们创业,寻找人生的另一个伴侣等等。那时,近200位聋人在我父亲身边,把他当自己的父亲一样。起初,我并不是很支持父亲的工作,我不明白为何这些陌生人要与我分享父爱。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亲的教导下,我开始渐渐理解他,也意识到人的价值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受父亲的影响,我在王府高中建立了手语社团。

贝勒大学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是,有两节必修宗教课,还有两个学期的Chapel礼堂敬拜。整个校园的教授和大部分工作人员均为基督徒,宗教氛围比较浓厚。有时候校长会集体发邮件通知将在Stadium举行一个全校性的Worship, 或是Pray。我也去参加过一两次。

德州在南部,临近墨西哥,天气较为炎热,民风朴实而彪悍。德州女孩儿标志性的打扮便是牛仔裤搭配德州大靴子,还有Vera Bradley 双肩包。

大一第一学期是艰难而富于挑战性的。我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饮食习惯。当时我在王府是长住生,半年回一次老家,因此对家的思念也有了更好的处理方式。对美食从不过多在意的我,一年下来还是验证了美国人的“Freshman 15”的说法。

在学校,我当时所有的课都与历史有关。英语是第二语言,要学好确实需要下苦功。

有段时间感觉人生充满灰色,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十分nice的Advisor。她总是在我失落的时候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与帮助。因此,我十分感谢生命成长中所遇的“贵人”们。

Baylor有个年度的International Dinner,我第一次和小伙伴去参加的时候感觉很新鲜,扩大了交际圈认识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生。

读大一的时候交了好些外国朋友,经常与他们在一起玩。我与生俱来不怕陌生人,和新朋友相处交流颇为融洽。

经常有人会问:“美国人有种族歧视吗?” 是的,有些美国人身上难免流露出一种天然优越感,其实无须在意。种族歧视,是个永久的话题。

美国本是移民国家,存在着强烈的包容性。有一个学期我在上Sociology,清楚地记得有一节课的主题是Race。教授同时邀请了白人、亚洲人、黑人和墨西哥裔人,询问他们“如果可以选择种族,你会希望自己是哪个种族的人”,亚洲女生的回答是:“我希望我是白人。”

除了参加众多外国朋友的活动,我还在当地社区组建了古典现代舞与中国传统服饰走秀,并邀请外国友人加入我们,这事后来登上了当地报纸。

学校规定大一新生必须住校。我的室友是一个德州白人女孩。我是morning person,经常早上七点多起床,而她则是夜归人,晚上近一两点钟才入睡,但她非常有礼貌。

转眼2015年春季到来,我进入了第二学期,功课方面也相对地适应了很多,我修习了传播学的预备课。教授是一位老爷爷。第一节课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得知全班大部分同学是德州本土人,一小部分是外州学生,只有我一个人是亚洲国际生,分组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心里特紧张。主要都是一些Negative Advertising之类的Topic,每次Presentation 前都得准备好久,总是担心自己忘词儿或是准备不够充分给组里人拖后腿。出乎意料的是,教授非常友好,他特别喜欢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不同,每次我们组做完演讲,他都会点名提问我,站在国际的角度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组每次的分数都是全班最高的。课余交作业的时候,他也会问我,这是在美国学习的第几年,是否习惯……

我每周总有几个固定时间,用来参加美国教会的College Service和主日聚会。

自小广泛的兴趣,让我的大学生涯受益匪浅。无论是提笔写字,还是镜前练舞,都让我沉浸在那一份喜悦和自信之中。

令我母亲感到诧异的是,在家从不过问厨房之事的我,居然爱上了下厨。

自高中起,捕捉身边的美丽瞬间便是我最爱的一个活动,我和学校里的另一位摄影爱好者共同发起了公共平台“视觉韦科”。这是一个韦科华人留学生的摄影艺术分享平台。

感恩节与圣诞节是美国的盛大节日,我每年会接到 Smith Family 的邀请,参加他们的家庭聚餐。Melanie Smith是我们学校的International Student Relations Coordinator。Smith家的婆婆是位特别优雅和蔼的女士,她的孙女和我一样大。2015年的感恩节我们在欢乐氛围中一起度过。当时,她非常娴熟地弹奏了一曲《奇异恩典》,而我则和一位8岁的小女孩一同歌唱,温馨而美好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

这是相亲相爱的一家子。每年大型聚餐活动,孩子们都会和奶奶、外婆一起共度佳节。

2015年暑假,我回国了,在父母的支持下去印度洋毛里求斯岛屿进行了一次家庭远行,远离空气的污染与生活的压力,体验与众不同的异国文化。

暑假的后半段,我跟着学校的国外交流学习项目到访英国伦敦,为期一个月。小伙伴们一路欢歌,虽然我经常get不到美国同学的笑点…..回美国后在校园与教授们见面时,我依然受到了热情欢迎。像朋友一样的教授真是难能可贵。

“伦敦的地铁像北京一样拥挤,”教授问我,“北京地铁高峰期,大家是不是都是推着前面的人上地铁?” 他一边说着一边做着动作,我顿时感觉要笑坏了。

转眼间,我即将进入大二下半学年,主修传播学,辅修国际学。这两个专业我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与激情。望着Canvas上的Syllabus发呆, 感觉又有一阵子可忙活了。

虽然学习压力日益增加,我却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纪。我们尽情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尽情地享受着这灿烂的青春年华。

(注:本文图片均由作者Esther提供并授权北京王府学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