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不被“电子产品绑架”,我们这样做……
“孩子只要一拿到手机就是好几个小时,经常一刷短视频就停不下来。”
“我们严格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但还是能发现他晚上黑灯在被窝里偷偷刷手机。”
“现在很多作业都需要借助电子产品完成,在‘玩’和‘学’之间的度我们很难把控。”
互联网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电子产品,从过去的辅助工具,摇身一变成为了孩子们学习与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经过疫情的“催化”,孩子们对手机的依赖、对网络的成瘾都让很多家长陷入了教育困境。
去年,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未成年网民规模已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长到97.3%。
既然社会发展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作为学校和家长应该如何科学地解决“电子产品绑架”呢?
“疏堵结合”,让人文与科技并驾齐驱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同样面临着电子产品管理的难题,既不能管理过松导致学生分心,也不能管控过严而限制学生们在线学习机会。
于是我们选择首先倾听同学们的心声——
今年,我校两位同学在TEDx上演讲了电子产品相关的话题。郑同学从自由和创造力的角度出发,认为“电子设备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学习资源”,并呼吁学校政策更加灵活包容;而吴同学则从社交媒体成瘾的角度提出了“倡导有节制地使用”而非完全戒断的解决方案。
孩子们的需求和想法,给学校的电子产品管理提供了新的角度。
▲吴同学(上)和郑同学(下)在TEDx上演讲电子产品的相关话题
合理规划,明确使用边界
为了科学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针对不同学部的学情,学校特别制定了详细的电子产品使用规定,并严格执行。
例如,为了方便数字教学,学校为学生们统一配备了经过特殊处理、仅供学习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同时还购买智能充电柜,便于统一管理。未经老师允许,电子设备需关机,保管于封闭空间内,不得在教室出现,如果有需要学习使用的,学生需要填写申请表,并注明使用原因,并在试用期间保持静音状态。
丰富活动,替代虚拟世界
电子产品并非洪水猛兽,我们深知单一地控制使用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于是老师们也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真正让科技回归“学习伙伴”的角色。
为了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学校积极为孩子们构建网络之外的多彩世界,组织了丰富的课外活动。体育节上,孩子们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艺术节上,他们展示才艺、绽放光彩;科学节上,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
▲学生们用Desmos进行函数绘图
“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投入的热情与专注,我深感欣慰。他们需要的不是虚拟世界的短暂快乐,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在活动中,老师们也看到了有些同学将游戏的热情转向为学科的探索,“有一位同学在MYP社区设计课程中,和同学们选择了关于‘消除电子竞技亚文化偏见’的主题,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关注,还拿到了‘最佳学术奖’。”
让良好的亲子关系代替“电子依赖”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文章开头的心理状态,针对孩子电子产品成瘾的现象,我们想请家长暂时跳出纠结的心情,也首先听听孩子的心声——
日前,学校针对“青少年电子产品沉迷”举办了一次家长课堂。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在课堂上,心理老师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入手,为家长们分析了孩子们电子产品上瘾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其实,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不爱学习、贪玩等原因,而是和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青少年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情绪波动大,会开始侧重向同伴关系寻求归属感,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也随之提升,会开始自我探求人生方向。而现代科技设置的各种可变的奖励机制,都会让处于变化的孩子们养成投入的习惯,致使成瘾。”
▲初中部的学生使用电脑在线学习
在亲子关系中,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如果孩子开始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家长们试图控制时,不妨先试着理解他们的需求。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思考一下:
孩子是在逃避现实的压力吗?比如学习、同学矛盾、家庭矛盾等。
孩子是在寻求一种成就感、归属感、控制感的心理满足吗?
孩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吗?
是不是身边的小伙伴都在进行同样的活动,而让孩子产生了从众心理吗?
是不是孩子缺乏兴趣爱好,以至于将精力投入到电子产品中了呢?
这些问题虽然不能包括孩子全部的成瘾现象,但至少可以给家长们一些探索的方向。与此同时,在亲子关系中,我们也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让规则从单方面约束转化为家庭共识。
与其对孩子说“不许玩手机”,不如问问他“我们是一起爬山还是看电影?”目前,王府的许多家庭开始实践“一日无手机”活动,每周日全员断网,通过亲子烘焙、桌游等活动重建情感联结。很多家长反馈,虽然孩子最初有些不适应,但现在周日成了全家最期待的日子。
手机里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上亲手创造未来的真实触感。在学校,我们见证过沉迷游戏的学生在社团中找到热爱,见过焦虑的家长通过科学的沟通重拾亲子欢笑,更见过无数孩子在学术的探索、运动的汗水中,绽放出超越虚拟成就的光芒。
我们也相信家长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动和期许,未来让我们共同携手,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爱与规则的浇灌下,都能收获网络世界之外的交流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