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娃自组团队出校刊,才华初绽

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新鲜事,小朋友的欢快事尤其多。
这不,几位PYP融合部3年级的娃自发创立编辑社,已按每月一期的频率,完成了多本中英双语校刊
校刊内容广泛覆盖卷首语、校园见闻、科学世界、社会观察、宇宙探索、精彩漫画等十余个模块。
从内容策划、宣讲征集、采访,到撰写、设计、校稿成刊等,全部由9岁的学生们独立完成
当我们好奇地去探究事情原委时,PYP学生的领导力发展路径以及正在发生的一幕幕暖心画面也由此展现在我们眼前…… 

托起领导力:

俯首甘为学生梯

 

“PYP的孩子经常会用图文并茂地形式展示自己的想法,他们有很多机会在班内、年级内、甚至整个学部内,同其他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去完成某一作品或项目,所以早在1年级时就已表现出了一定的领导力和行动力,自发创立编辑社其实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用中教班主任Hannah老师的话总结,她认为PYP孩子最大的特点:富有领导力。孩子们十分习惯于“团队作战”,一旦确定目标就会以最快速度自发成队并采取行动,每个孩子都能在团队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才干、合作力及协调力等,设计校刊如此,日常中的每一个项目亦是如此。
而领导力的形成,恰恰是源于从小就以学生兴趣为开端,以日常大大小小的项目或活动为依托,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表达意识及探究意识等基础能力循序渐进的植入和激发——
1年级,老师就会鼓励字都不会写的娃,用小蝌蚪一样不太成熟的拼音,书写自己的想法或陈述;
学生在学习“我们如何表达自己”单元中了解到情绪的概念,就会每人绘制“让我开心的事”的图文,然后合编成班级书册
当看到共用的多功能教室没有固定班级打扫时,Cleaning Club社团就会在学生们的自告奋勇下自行成立。
到了2年级,初具写字和打字能力的孩子们就会以PYP课程中的一些元素为抓手,合作 设计No Bullying(反霸凌)长幅海报并发起呼吁;特别热衷于分享周末新鲜事的小娃娃,在中外双班主任的特殊互动氛围下,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由此Weekly News(新闻周刊)应运而生,孩子们的分享欲有了释放的出口。
进入3年级,Weekly News似乎已无法满足孩子们与日增长的表达需求和知识储备,在一个普通的清晨,几个学生一同决定要创刊,编辑社便宣告成立了。

“PYP课程十分注重过程培养和激发孩子的领导力及内在驱动力,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一以贯之,PYP的所有老师都在竭力给孩子搭建一个平台——当他们有任何想法时,会第一时间助力实施,所以孩子们才会有进一步实施的空间和动力。”Hannah老师介绍。

 

学生可能会忽然跑过来要A3纸和可以张贴海报的墙位,老师就会立马支持和协调,“感觉娃们就像我们的小Leader,我们所有教师都在听从指令行事~”Hannah老师笑称。

 

于老师们而言,成就学生就是默默守护,有需要随时现身,支持但不包办。

所以,当编辑社主创们去各班征集故事素材,大方自信地做全英文宣讲时,或是合作策划校刊内容,不舍昼夜地碰撞想法时,都会看到至少有一位老师站在学生身后的角落里,颔首倾听,微笑不语

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以打破学科的方式得到各方能力的锻炼和成长,也促成了家长们“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的由衷惊叹。

 

 

当老师最大的风险:

每一天都有可能被“融化”

 

孩子们领导力的养成和肉眼可见的成长,成就了老师们心中最大的幸福感。不仅如此,孩子们能力养成过程中不时展现出的暖心事和动人瞬间,也在持续触动着老师们的内心深处。正如Hannah老师的外籍搭档Faysal老师所说,“I enjoy the heartwarming moments with my students.(我好像每一天都在被暖娃融化)”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时,会联想到世上还有很多看不到的盲童,而去亲手扎制盲文书并捐赠给盲人学校,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盲童阅读到同样的书。 
当学生已积累到足够的积分可以兑换奖励时,本以为孩子们会要一些小零食,没想到却收到出人意料的请求:
“老师,您能在网上花2块钱买一些盲盒文具给我们吗?”

“孩子们知道这个东西很便宜,且已经查好价钱,希望在不给老师带来任何负担的前提下,只要一份能同时给自己带来惊喜和荣誉的小玩意儿,那一份单纯、真诚和善解人意,能瞬间将任何人融化掉。”Hannah老师说。

 

其实,追其源头,包括领导力在内的诸多素养的形成,是源于早在学生孩提时期就已有植入,所有花开都离不开最初的播种,细心的Faysal老师就捕捉到一个有趣的发现——

班里很多英语表达好的孩子都是从王府幼儿园升上来的,编辑社就有三分之二的成员毕业于王府幼儿园。

这些王府“老生”不仅在英文表达上更加流畅自如,而且在校园内都不约而同地有着一种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Faysal老师常会看到:

学生站在乒羽中心指着下面的幼儿园讲着自己曾经的班级和老师;

会指着演播厅大舞台,骄傲地分享自己幼年参加“小小演说家”时的场景;

会像学校的主人一样向新入校的学生介绍校园;

会对学校的各大场馆如数家珍,并“贴心”地告诉外籍老师周末去哪个场馆运动,人少且健身效果最佳……

很多暖心小事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予老师们本就柔软的内心致以温柔一击。

但头疼的时刻,却也在所难免。
比如在强烈的领导意识驱动下,全班同学都对Line Leader(路长)和Door Holder(扶门者)这两个最抢手的班级职务“虎视眈眈”,经常有学生跑来自荐或抗议:
“我觉得我的跑步速度更能胜任Door Holder”;
“为什么上个月他做了数学组长,又做了Line Leader,这个月就不让我兼任两个呢?”
这时,老师们不得不开动脑筋地耐心开解:
“你确实提出了一个好问题,这里可能有漏洞,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老师一边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一边不停地安抚各方在任“小干部”保持应有的自信,一边适时调整或增设班级职务,确保每一个鲜活灵动且正在蓬勃伸展着的灵魂,有最契合的位置安放。 
时光飞逝,一晃儿校刊主创团队已由原来的3年级升入到现在的4年级,小小编辑社也在每天发生着新鲜事:
有的同学英语FCE考了180分(相当于雅思5-6.5分),且收获多门满分;
有的同学因父母移居国外,不得不离开难以割舍的老师和同学,但已在国外传来好消息,他在那里融合得很好,高度衔接的国内外课程让他可以无痛融入新的国际环境;
还有好几位同学,深入发展了写作特长,结合不同主题撰写了几十页的英文原创小说并已成功出版
编辑社还迎来了新成员的加入,本在加拿大土生土长的插班生,同样因为相同标准的PYP课程体系,已快速融入并成为编辑社的新一届骨干…… 
小小编辑社的故事一如校园每个角落中的点滴,还在继续上演。
时光如同缓缓流淌的小溪,恰到好处,一切都无需着急,更多成长故事还在等待着被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