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火爆的纽大,原来“最偏爱”这样的学生!

纽约大学1月19日宣布:今年一共收到近12万份2027届新生申请,比去年10.5万份增长了13%;其中近2.2万份是ED申请,也比去年增长了14%。这意味着纽大申请竞争愈发激烈。
在申请火爆、竞争也日益激烈的当下,纽大缘何一直青睐王府学子?来自王府学校2023届毕业生的故事,或许可以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和答案!
01
烘焙女孩姚心怡:
用热爱“烤”出璀璨人生
“味道怎么样?”
心怡目不转睛地盯着妈妈正在嚼饼干的嘴。随着上唇与下唇的慢慢撞击,饼干在她的嘴里碎成小块、再碎得更小。无声的咀嚼和大口的吞咽使心怡的“小时”变得焦躁不安,尽管只是“一秒钟”。
“I-t-i-s–de-li-ci-ous! Yu-mmy!”
听到妈妈这句缓缓说出来的话,心怡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因为这已经是她第十三次尝试制作纽约曲奇。
经历了高温过度烘烤或低温变形,当第十二次失败来临,心怡开始有点怀疑自己。“这次我能成功吗?如果不能,该怎么调整?”
心怡用热爱与坚持,烤出了一块块美味的饼干,也“烤”出了自己闪闪发光的人生。
渴望做更多事情
活动现场,心怡一边维持秩序、把控流程,一边统计评分情况。
这是她竞选成为学生会副主席后,参与组织的一次比较大的活动,也是源于她参加的创新研究项目大挑战(China Thinks Big)的灵感。
心怡一直关注教育平等,所以在这个活动中,她重点研究了流动儿童的英语学习问题,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提升他们的英语水平。
有了想法,便立即付诸行动。邀请校领导、协调评委老师、调度场地用具、设计游戏、选择单词,经过几个星期的筹备,活动终于顺利举办。
担任生活部副部长期间,宿舍区成了她施展想法的空间。她希望腾出一些空间,解决教学区自习室拥挤问题。目前这个想法已在男生宿舍开启了第一步。
同时她还制定了层长制度。每个楼层分设层长,负责收集、反馈这一层存在的问题。“这个制度施行后,我每天都会去各层看看,卫生环境真得改善了很多。”
希望用经济学解读世界
同上班一样,早九晚六,高一、高二的寒暑假,心怡几乎每天都去。自此,四大也成了她未来的工作目标。
其实受家人影响,心怡一直喜欢经济学,很多问题也会尝试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去思考。
曾经有段时间,因为方便、新鲜,有折扣,她非常喜欢在网上购买水果。后来,她经常光顾的那家水果商店倒闭了,另外一个与超市合作的线上购买平台则变得流行起来。
心怡一直思考其中的原因,并为此认真阅读了经济学畅销书《经济自然主义者》。从中了解到一个品牌要想持久发展,必须能够吸引喜欢它的顾客。
但在心怡看来,这还只是基本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在高中学习微观经济学后才明白的,原来水果商店的倒闭与市场弹性密切相关。
这让心怡逐渐理解了经济学如何为商业现象提供科学解释,也激发了她用经济学解读周围世界的兴趣。
此后,心怡在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坚定。
2022年,她和另外三名同学前往上海,参加未来商业领袖挑战活动(FBLA),荣获全国站第八名。
此前为参加这项活动,在高二刚开学就选修了郭老师的商业领袖课程,学习了有关创业的商业知识,并针对一家经营不善的烘焙公司制定了商业企划书。
她还报名参加了布朗大学夏校,引发她对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和道德问题的思考;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研学项目,并用时三个月独立撰写了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探讨如何重塑消费者对线上平台购物的信任。这篇论文发表在了期刊ICEMGD 2022上。
十二次失败也不放弃
从小学开始,家里一台闲置的烤箱开启了心怡的烘焙之旅。从最简单的饼干到稍微复杂的纸杯蛋糕,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即使经历过无数次失败。
正如文章开头所写,制作纽约曲奇,在第十二次失败后,心怡再次鼓起勇气进行了又一次尝试。因为她不想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所以在这次尝试前,专门阅读了《跟着君之学烘培》一书。
在厨房里不停地揉捏、称量、搅拌、软化黄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父母的质疑……过去无数个令人沮丧的瞬间,也都在这一刻化作无形的力量,激励她继续前行。
她在网上经营了一个烘焙店,在与他人分享美味与快乐的同时,也激发了她对商业运营的渴望。
心怡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会了如何依据国家政策,分析产品经营模式、预测发展前景;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明确市场定位、调整价格。
她学习视频剪辑,在研究美食博主不同风格的视频后,心怡将有趣的文字和白噪声结合起来,并尝试讲述烘焙背后的故事,让人在享受烘焙过程的同时,也感受忙碌生活中的片刻宁静,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视频风格。
点开心怡制作的视频,唯美字幕,配以打蛋、搅拌、面包膨胀、释放二氧化碳的声音,相信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就像她对面包店的坚持给妈妈和同学们带来的惊喜一样。
如今,手握纽大的offer,心怡庆幸坚持了下来,并用美味的饼干和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
对于未来的大学生活,心怡希望能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合作,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社区、社会和世界。
02
多元文化男孩徐佩达:
自信拥抱不确定的人生
从北京到韩国、又从韩国回到北京,这些年,佩达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一直在变化。这既塑造了他多元的文化背景,也培养了他很强的适应能力。
同时,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佩达看中了纽大第一年可以去其他国家学习的优势。“我计划第一年去西班牙马德里体验不同文化,同时学习西班牙语。”
挑战重新学习中文
佩达从小就在北京长大,直到四年级才前往韩国读书。此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很多人看来很容易,但对他来说却非常具有挑战性。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四年级学生直接升入高中的感觉。印象中第一次语文考试,我只有30多分。”
当犹豫是否选择更简单的IGCSE语文时,语文老师给了佩达认可与相信。“他觉得我的基础并不差,肯定有能力学下去,鼓励我坚持读课文、背古诗!”
当看到佩达读课文比较弱时,班主任付老师为激励他,特意让他进行领读。“那时经常读着、读着就不认识了,或者读着、读着就读错了,同学们就会提醒我,很尴尬。”
但就是这样的氛围,让佩达的中文水平有了快速提升。慢慢地语文成绩不再是他的短板。
高一时,学生会就曾策划过这个活动。但因为参加人数过少,最后不了了之。而这次能否成功举办,佩达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
他们开了好几次讨论会,进行头脑风暴,最终以“增强吸引力”为出发点,将活动性质定义为“综艺”,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参加。
佩达也从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参加竞选、组织活动,在佩达看来,这在过去,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会干的事情,但在王府,包容、多元、鼓励的氛围,让他有了走上舞台的勇气,也让他内心敢于尝试的小宇宙不断膨胀。
他还参与公益,15次募捐动员演讲、积极组织河南洪水捐款,责任也成为刻在他骨子里的一种信念。
也因此,与很多同学早早规划好专业和学校不同,佩达的决定“有点像最后一秒的选择”。他总是想走一个最稳妥的方案。事实上,老师们非常看好他,也十分认可他的学术能力。
“Patrick老师非常愿意帮助我们解决微观上的问题。记得高一AP考试前几个月,只要他有时间,我每周都会利用自习课去找他请教问题。”
他高二时,以研究助理身份参与了北京大学教授关于“海尔收购GE家电”的研究课题,负责收集、分析数据,并协助教授撰写最终报告。“学到了很多商科、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不仅如此,世界名校的夏校和课程也成就了佩达对梦想的坚持。
佩达坚韧、自信,有想法,同时兼具多元文化背景。2022年12月,纽大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我希望继续帮助他人,让纽大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包容的地方。”谈起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佩达充满期待。
这就是姚心怡和徐佩达同学的故事。但这又不仅仅是一个人、两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代年轻学子的成长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们虽然性格迥异、经历不同、梦想不同,但他们都灵魂中有火,并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纽约大学的青睐,也向世界诠释了热爱与坚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