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生物研究,疫情也要申请回校做实验的他,早申收获全美top15名校王牌专业offer!

马子琦说,ED阶段收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专业的offer是一个奇迹。

这所全美排名第14名的学校,曾经走出过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物更是每年踩破申请门槛的王牌专业。ED阶段的双箭头选择,是马子琦圆梦的开始,更是学校对他优秀履历的高度认可。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始建于1853年2月22日,是一所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被誉为“新常春藤”之一。该大学共有六个校区:丹佛斯校区、医学院校区、西校区、北校区、南校区和泰森研究中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2022大学综合排名中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位列第14位,超过康奈尔大学,与布朗大学齐名。历史上共有2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此学习或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令人尖叫的早上

12月10日一大早,马子琦按照惯例查看了邮件,发现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名字赫然在列。原本17号左右才能知道的消息,这一刻突然呈现在眼前,让毫无心理准备的马子琦瞬间心提到了嗓子。

▲拿到offer的第一时间,马子琦便与父母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一家三口拍下了这张纪念照

一连几天,马子琦都沉浸在这个喜悦当中。当激动的心情逐渐平复,他也进行了一轮自我询问,为什么是我呢?沉淀过后,他有了答案——如果用链子比喻申请的环节,别人的链子上可能有青铜、有废铁、有黄金、有钻石。而马子琦则是一条纯度精细的白银链,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他的极致。

“科学怪才”的修炼法则

说起对生物的喜爱,可以追溯到马子琦七年级的时候。当时的生物老师用生动的授课方式,让他一下子对生物着了迷。“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的领路人。”马子琦说道,“来到王府之后,更是打开了我对生物的想象和追求。”

课程不忙的时候,马子琦最喜欢的就是一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有时候为了追踪一个实验数据,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马子琦进行生物燃料电池实验

疫情期间,全国停课,马子琦在家里开启了“科学怪人”模式——自制装备提纯酒精。桌面上的瓶瓶罐罐在他摆弄下,成为了一个小型实验平台。

居家上课的日子里,马子琦最担心的就是学校实验室里那些培养菌的状态,这是实验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经过几番思考,他和几个同学向学校递交了多项申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又做了全副武装,决定抽空返回学校继续实验。“这可以说是我高中阶段最难忘的事情了。”

就是这样的不断钻研和实践,让马子琦在高中阶段收获了精彩的个人履历。在学校,他是学习之星、班长、冠军足球队的一员。在社会上,他拿下了澳大利亚生物奥赛、英国生物奥赛、美国环境奥林匹竞赛等多个奖项。去年他更是荣获“昌平区百名优秀学生”的称号,成为了王府学校的骄傲。

▲马子琦(左三)高二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全球高中生理工科挑战竞赛

▲马子琦在高一总结表彰大会发言

一个奇迹的背后

“在王府学校学习的这几年,我的眼界和格局有了很大的提升。”马子琦说。

2018年,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妇女署执行主任普姆齐莱·姆兰博·努卡女士来到学校针对推动性别平等进行了演讲。那时马子琦刚来到王府不久,正是这次活动让他意识到,胸怀和格局的大小不在于年龄或身份,只要你有梦想,王府学校永远为做好准备的同学搭建起发展的平台。

就这样,高二时期的马子琦和另外两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创立了可持续发展社团。通过学校,他们参加了联合国的课程,从大咖的讲座中激发了许多灵感,也推动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疫情期间我们关注到像口罩、手套等医疗废弃物对海洋生物造成了极大影响,而这些物品的正确处理方式更是发展至今的难题,因此决定要从这个方向入手加以改善。”

确定议题之后,马子琦和同学们曾经组织过20人左右的医院参观活动。他们观察医护人员处理医疗废物的方法,从生物、环境、经济的方向展开了思考和设定。“现在拿到offer了,我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完善我们的实验了!”马子琦说。

▲在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参观学习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马子琦表示科研方面可能是他最重要的加分项。在学习期间,他的科研项目“The application of precision medicine on diabetes treatment”被美国ieee期刊收录(主要发表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权威国际期刊),并获得了该学术论坛的邀请进行发言。

与此同时,在王府老师的指导下,马子琦和同学们的生物燃料电池实验项目已经初具成果——通过细菌的培养来降解高氯苯酚,以此达到发电的效果。马子琦和他的小团队将实验过程整理成几十页的英文介绍并绘制了装置图,接下来他们还将围绕这个实验继续探究,挖掘更多信息。

▲生物燃料电池装置

马子琦说,在这段奇迹的背后,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年级组到学科老师、从宿舍生活到升学指导,都为他的申请指引了方向,让这个“奇迹”转变为现实。

你好,2022

对马子琦来说,这封早到了一周的惊喜给即将结束的2021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顺势开启了他美好的2022年。

▲北京王府学校足球队照

“在剩下的高中生活里,我还有两件事想做。”马子琦说,“第一是将可持续发展社团继续推进下去,希望能够引入更多新鲜血液,将现有问题逐一拆解并解决,让社团真正做到‘持续发展’。第二,我希望能够在王府成立一个类似诺贝尔基金会的科研方面的基金会,来帮助有需求的同学推动项目发展。”

科研的道路是很辛苦的,作为申请的“过来人”,马子琦深知这一点,因此设立这个基金会的初衷也是想借助学校的多元的平台和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学弟学妹们少走一些弯路,让脑海中的项目有落地的可能。

此外,他还总结了自己申请的经验,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参考。

1.语言成绩固然重要,但更要明确自己的长处,并且加以完善。

2.一定要尽快找到自己的目标。(选课、活动、竞赛最好都要围绕规划进行。)

3.申请季越早开始越轻松。(马子琦的主文书初稿7月份就已经出来了,在此之前经过推翻重启十余稿。)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伴随了很多小朋友成长,如果天才可以这样被定义,那么马子琦就是毫无疑问的天才——实验室里累计的几千个小时才能和诺贝尔科学家碰撞出相近的火花。

在他的电脑里,收藏着许多外人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科学文献,那是马子琦如数家珍的宝贝。“这点,我们在AP课堂上学过。”阅读文献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时常会冒出这句话,这些一闪而过的“火花”不断刺激着他的脑部神经,仿佛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他:走下去吧,你可以的。

随着这封offer的来临,「天才」马子琦的科研之路,已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