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小时的闭幕式,藏着5-18岁的科学理想

113个奇思妙想,279双探索之手,从5岁幼儿到18岁青年共同编织的科学梦想在这个夏天绽放光芒。

是的!王府学校第九届科学节圆满闭幕啦!

本届科学节我们实现了幼、小、初、高四个学部全面联动,参与人数和作品数量达到历届之最。在这场持续半年的科学盛会中,孩子们倾注了大量热情,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在科学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除了回顾这半年的精彩之外,我们还想与大家分享学校是如何将科学思维贯穿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

 

 

献给幼小初高的掌声,很响亮!

本届科学节最大的创新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学段壁垒,让5岁幼儿到18岁高中生在同一科学舞台上展示探索成果,构建了完整的科学思维成长体系。

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用积木拼搭出了一个好玩的“打地鼠”玩具,开启了对物理世界的初步认知。四位小朋友有人安装齿轮,有人介绍零件的功能,有人复盘过程遇到的问题,有人展示玩法,可爱的面庞下透露着对作品的认真,科学的种子在游戏中正悄然萌芽。

 

小学部的学生们则更贴近生活,运用编程设计了“智能家居系统和公园防火系统”。智能家居系统可以识别人脸以及声音,远程即可操控家居。而森林防火系统则实现AI实时监测火险,不仅可以设置温度传感器和AI深度学习功能来识别近处火源报警,还可以检测到较小、较远的火源危险,真正做到了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部的探索聚焦含糖饮料摄入过量这一全球性健康问题。他们主要使用折光仪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碳酸饮料、功能饮料、果汁、气泡水、瓶装茶饮、乳制品、电解质水等市面上青少年日常消费的饮品,通过光线在不同浓度糖溶液中的折射程度来确定含糖量,并通过展板、数据整理等方式,向大家介绍研究成果,呼吁大家重视健康。

 

 

高中部的同学观察了现下流行的骑行运动,提出了山地车齿轮比及其对起步加速度影响的研究。他们在四种不同角度的坡道上进行测试,充分利用物理和数学等跨学科知识,最终获得了最优齿比的数学模型,为骑行爱好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每个展示环节之后,现场都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对小朋友们的鼓励,也有对大朋友的赞赏。可以看到每个学部的学生都在积极地发散科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或大或小,但学生们都为改善我们的生活而行动,这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这些由衷的、响亮的掌声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群像的魅力,大家彼此欣赏,因为热爱而共同进步,这也是连续九届科学节最感动的呈现。

 

校领导为学生们的创意与学术颁发奖项
 

 

从兴趣到学术,让科学贯穿成长

科学节只是学校科学培养版图中的一环,事实上,一条贯通学生成长全程的系统化培养链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多年来,学校秉承着“学术立校,科研立校”的办学宗旨,构建了多维度科学素养培育体系。

首先,我们常常把科学教育贯穿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用引导式的方式来帮助同学们进行真实案例的辅导,实现生活问题到科学课题的转换。

此外,高阶课程也成为了同学们淬炼学术能力的平台。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王与若同学,此前就上过学校AP Capstone课程,通过系统性科研方法训练,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独立研究能力,为深度科研打下方法论基础;被剑桥大学录取的卢知柔同学,此前在IPQ项目中用5000字英文论文和现场答辩展现了良好的学术思维。

课程之外,学校的国际项目办还结合不同年级的学情,为学生们匹配了多元的竞赛项目,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在王府竞赛体系下成长的学生不仅能够提前锁定研究方向,更锻炼出强大的竞技实力与稳健的心态。

2024届被康奈尔大学录取的房度远、被卡耐基梅隆大学录取的孙千然;今年被帝国理工学院录取的刘卓霖、被牛津大学录取的秦晨、被威廉姆斯录取的康润璇、还有同样被卡耐基梅隆录取的范中喆,他们都在王府的竞赛体系里斩获了多项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国际太空城市设计挑战赛上我们摘得了中国站冠军,并且成功进入了亚洲站;在生物科学方面,我校目前已经连续两年斩获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生物方向全球大奖,持续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同学们优秀的科学基础。而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王府学子正在向更高的学术成就发起冲击。

除了软实力的培养,在硬件方面我们也始终在迭代升级。

今年,新落成的联合科研实验室配备大学科研级别设备,可以让同学们尽情展示学科思维,同时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席戴伟教授、英国约克大学Joy Parvin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杨占会教授等专家学者也不定期访问王府,给学生们带来前沿的学术指导。

 

 

 

结语

上述只是学校科学教育版图的一角,随着第九届科学节圆满落幕,王府科学教育新征程又已开启。

正如王广发总校长在致辞中强调的那样,同学们应该把握伟大时代,从小培养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思维,为支撑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2024届毕业典礼上,同学们融合AI技术设计出能模仿总校长声音的数字虚拟人,让人文情怀和科技创新相得益彰;今年的毕业典礼上,12位理工科学生开发的 “小府”智能导引系统,进一步融合了艺术设计、3D建模与打印、机械工程、磁悬浮、材料学、漆涂工艺、激光切割、AI算法、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更是科学思维与技术应用融合的范例。

我们认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科学家,更是塑造具备科学思维方式的未来公民。我们也坚信,当AI浪潮席卷全球,凭借扎实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王府学子,必将成为驾驭技术、引领变革的新时代力量,而在这样的他们面前,AI也终将只是增强效率的普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