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科研培养密码

上一篇,我们发布了王府学子荣获2024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中国内地)分赛区一等奖并成功闯入全球总决赛的喜报,校园内外好评声如潮。

但随之更多地,是很多不约而同的追问和反思:

为何王府学子有能力连续两年拿到如此高含金量、晋级难如登天的学术大奖

 

每位学子身后

藏着一个巨大“蓄水池”

 

这是此次丘奖指导教师、科学组组长张扬老师与学生日常间的一段对话: 

学生:我平时最喜欢喝可乐。

教师(个人关联):你喝可乐时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学生:一边享受一边担心得糖尿病。

教师(学科关联):糖类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人体摄入过多的糖分会怎样?

学生:醛类化合物。摄入过多,可能无法代谢,影响健康。

教师(个人关联+变量关联):可是果汁、大米里面也有很多糖类,你为什么没有这么担心呢?

学生: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含糖量不同。

教师(变量关联+学科关联):所以你担心喝可乐影响健康,实际上是在担心,可乐中的含糖量比其他饮料要高,过高的含糖量会代谢困难?

学生:是的。所以我想研究一下不同品牌饮料的含糖量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

……

 

生活中常见的一瓶可乐,就在张扬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从学生兴趣点出发,通过个人关联、学科关联和变量关联等关键指引,找到了科学探究的出口。在“尊重个性化培养”的育人理念下,学生的探究思维被充分激发,一个又一个妙趣横生的学术项目接连涌现。 
▲学生将针对可乐饮料的研究展示在校园科学节中 
教育界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一缸水。正是因为有张老师这样具备过硬专业能力,还十分懂得因材施教的优秀教师,才能让学生有了足够的“源头活水”去汲取养分;也恰恰是因为学校有一群像张老师一样,不仅专业能力扎实,还注重教学相长的精良师资团队,才能积蓄“源源不断的水”,让学生有足够强大的知识能量场去不断赋能和超越。

▲王府拥有实施国际教育的优质师资结构配置 
师资已然十分强悍,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无可挑剔。那些让无数学子为之热爱、沉醉其中的高端实验器材,以及已足够先进、智能且还在不断扩建、升级的实验室,成就了一届又一届学子从王府实验台走向世界。 
▲王府师生在英国剑桥A-Level标准的数字化学实验室中 

无数行走的“资源包”

“照亮”王府学术科研的天空

 

11月8日,在演播厅会议室,王广发总校长及来自各学部的化学老师们正在兴致勃勃地同对面的一众来访专家探讨创新人才培养及教学。远道而来的客人分别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席、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David G. Evans和英国约克大学工业与教育合作中心(CIEC)主任Joy Parvin等,现场交流氛围热烈且活跃。 
▲王广发总校长及各学部化学教师同来访专家深度交流 
Joy主任此次是第一次到访,她所代表的约克大学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和国际领先地位。而作为王府的老朋友,David教授是学校的常客,在很多校园科学节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英国皇家化学会作为全球最负盛名、最古老的化学学术机构之一,其在全球化学界树立了卓越的学术标杆。同时身为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David教授所带领的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拥有顶尖的科普专家团队和人才队伍。在此背景下,学校全新升级的实验室在双方的友好交流中建立,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很好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为王府师生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有力支撑。

而更为重要地,权威学术专家们的到访,无疑为教师科研提供了最实用的指导和更新颖的研究视角

 

▲来访专家参观王府实验室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交流场景在王府早已屡见不鲜,我们常在校园内看到各种新面孔,他们或来自不同国家或国际组织,有不同的语言及文化,或专注于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无疑都是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或佼佼者。王府教师可以有大把机会同各学科方向的教育专家、顶尖科学家们坐在一起,面对面探讨科研。 
▲9月中旬,国际教育资深专家迈克尔·奥沙利文先生(居中)来校交流并做主题讲座

 

▲5月末,美国ETS全球考点管理执行总监Dwayne Patterson先生(左)来校交流 
可以说,每一次校外专家的到来,都如同行走的“资源包”,给王府师生带来了最好的资源、最宝贵的知识盛宴和思维碰撞。他们分享着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以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不断拓宽拓深教师们的视野和专业素养,在热烈的讨论中,新的观点不断迸发,旧的思维得以被打破,为校园的学术文化的打造注入了强大动力,也让基础教育阶段科学人才的打造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王广发总校长在此次约克专家到访及交流中所提到的: 

实验室是科学探索的前沿阵地,大多科学巨匠都是从实验室脱颖而出。科学人才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着手,从娃娃抓起,培养方式要紧跟当下的企业、市场、国际形势乃至未来的发展趋势,唯有如此,最终培养的人才方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

 

一场漂亮学术竞技的背后,是无数优质教育资源的用力托举。

当师资“蓄水池”充盈着丰沛的能量,必然造就莘莘学子科研攀登的强大自信和前行动力。

当教师培养与学术文化相互促进、交相辉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激励并引领着校园里的每一位师生,必然铸就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教育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