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杰: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ChatGPT目前只是一个堆叠了大量文字的语言模型,尚不具备逻辑推理的功能。”

今年ED2阶段,赵俊杰同学收到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录取,针对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ChatGPT,他作了如上解释,让许多瑟瑟发抖的竞业者松了一口气。

从俊杰的履历中,我们对“创造力”的概念有了更加具象的理解:两届科学节金银奖、自学Python和Java语言、学术成绩优异且频频获奖、1个T的摄影作品……他正在努力用精彩且多元的方式开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

 

01

硬核程序员的诞生

 

“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可能起源于小学。”

那时候俊杰作为班上的电教委员,经常帮助老师操作电脑,一来二去对计算机逐渐熟悉起来。

初三来到王府之后他开始在B站上自学编程,跟着up主一步步边学习边研究。起初还能跟得上,但随着程序的不断深入,俊杰发现很多步骤都没办法理解。

“那时候没有经历过很系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所以需要大量时间去消化。”

后来,逐渐领悟到计算机语言的逻辑之后,俊杰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明朗了起来,很明显的就是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他知道在编程过程中应该使用什么样的逻辑结构来实现自己想要的功能。

 

▲通过打乒乓球俊杰很好地缓解了学业的压力,图为在王府乒乓球校队日常训练时的合影,右一俊杰
就这样从一段代码到一个完整的程序,每当成功运行之后,一种成就感便在俊杰心中升起,“这也是我对计算机科学热爱的开始。”俊杰说。进入高中之后,俊杰有了更加系统的学习,在课程中对软件工程、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了机器学习的科研,分别在高一和高二申请到UCLA的CS30夏校和Rice的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夏校,进行了更专业的训练。

▲俊杰在UCLA夏校中的学习过程 
在UCLA的CS30夏校活动中,俊杰整理了之前自学Python时的漏洞,跟着课程做了重点补充最终取得了A-的好成绩;在Rice夏校的学习中,他对图像识别的底层原理、模型训练、数据处理等方面,跟着名师的脚步一点点查漏补缺,不断强化着自己的编程逻辑,也让之后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02
还要考8门AP!!
要说高中三年最困难的阶段,高一下半学期那两个月一定榜上有名。那时候俊杰可以说是多线并行,既要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很多课外活动在同时跟进。“我大概有11天没怎么好好睡过觉。”除了校内课程的学习,还面临着期末考试,不仅如此还要准备7月14日的托福考试以及7月19日在上海举办的FTC机器人比赛。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UCLA的夏校也是在这期间进行,从6月21日到7月9日的每天零点到早上七点,简直是不舍昼夜。

▲俊杰在年级学生会就职演讲,后当选为宣传部副部长
俊杰说,在那期间他一边上夏校一边掉头发,每天都是飘着的状态。虽然把自己逼到了墙角上,不得不用尽全力去攀爬,但值得开心的是,这些多线程的努力都收获了不错的成绩:夏校拿到了A-,期末考试全A,托福考试首次上百,FCT机器人活动获得二等奖。“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难捱,但也锻炼了自己的内驱力,我也再一次确定了对学术的热爱。”“王府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学术和生活空间,让我能够不断地探索和钻研我向往的学术领域和生活方式。”在第六届科学节中,俊杰发布了自己制作的手机应用——威廉天气(William Weather)。

▲威廉天气海报及演示
跟市面上的APP最大的不同是,俊杰设计的天气软件生活实用性很高,用户可以清晰直观地获取天气信息,还有穿衣指数之类的生活信息,并且没有广告打扰。这项学术成果也获得了王府第六届科学节的学术金奖。这不仅是一个荣誉,也是多年来自学编程还有学校课程融合的成果展现。除了“威廉天气”,俊杰还设计了一款“威廉眼镜”,这项成果在第七届科学节上大放异彩,也获得了当届的银奖,并更新到了第三代。“这款AR眼镜可以让用户既可以看到前面的画面也能够通过一个镜片反射出显示器里的画面。”可以说相当于一个提词器,后面也许还会实现实时翻译功能。

▲威廉眼镜在第七届科学节展示,右一俊杰 
不论是“威廉天气”还是“威廉眼镜”,两年的时间俊杰一直在将所学变成现实,而在作品之外,他还获得了很多学术上的奖项,比如加拿大初级化学奥林匹克和加拿大化学两项活动的银奖和铜奖,不仅如此AP化学考试上也拿到了5分的好成绩。即便是现在已经手握offer,俊杰仍然给自己准备了8门AP考试,有人说这样太卷了,但俊杰可能有点卷而不自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他多多少少会有点就业焦虑,趁年轻还有好奇心多学一些总是好的,“况且,我们这届想要考8个5的人不止我自己。”他笑道。

 

03

沿着东交民巷,一直走
东交民巷是老北京胡同儿里最长的一条,曾经是使馆区,现在还有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使馆的旧址,是北京仅存的20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周末不忙的时候俊杰喜欢举着相机,沿着东交民巷随走随拍,走到哪儿算哪儿。有时候会碰上几个想要拍个合照的小姐姐,看着俊杰戴着帽子、举着相机便向他冲过来求帮助;有时候还会碰到乱停车的人,以为他在拍违章,这也让他觉得哭笑不得。拍照的时间久了,遇到的故事自然就多了起来。

 

▲俊杰在颐和园采风 
六年级开始俊杰就喜欢到处记录,父母对他的爱好也给予了很大的尊重和支持,“虽然那时候还小也不太懂构图、调色,更多是记录,但父母还是从朋友那里借了一台佳能60D给我。”没想到当初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俊杰便把这个爱好坚持到了现在。他很喜欢拍鸟,但并不像公园的大爷们一样长枪短炮地扎堆儿靠工具来取胜;他也喜欢拍风景,东升西落的太阳和建筑四时的变化,还有繁茂的枝叶和盛放的花,如果你仔细去看,可以从他的照片里看到自由的感觉,可能也是因为他本就随性所创造的机缘吧。

▲俊杰2023年部分摄影作品 
莫言曾说,文学艺术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是因为这句话,逐渐迈入成人的俊杰开始关注一些人文相关的景象:忙碌的工作人员、悠闲钓鱼的老者、被共享单车重压的三轮车……

 

▲俊杰部分摄影作品
俊杰时常会把这些照片分享在社交平台,和朋友们交流拍摄的经验,也经常收获肯定。“我喜欢第一张”“我喜欢第三张”,当这些实实在在充斥在我们身边的,偶尔被忽略的画面在被相机真实记录的时候,每个人对照片产生的不同思考,也赋予了记录不同的意义。
无论是学术还是创造,亦或是艺术的表达,俊杰无疑是丰富的,这也是他在即将升学时想要传递给学弟学妹们重要的信息:如果你喜欢计算机,那么不要只喜欢计算机,尽可能地让自己多元化一些。如果你听过俊杰讲述他的生活,可能会很感慨,他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这么多事情的,还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好,这是年轻的资本吗?可能有些关系,但更值得在意的是,他虽然在美好年纪中,但也有很多学习的困顿、很多青春的打磨和重塑,而这都不能消磨他对生活的好奇。“上大学之后,我可能计划去滑雪,去体验一下加速度的刺激。我可能还会去学习一下焊接,感觉越硬核的技术越好玩,想试试能不能造出一台卡丁车来。”俊杰的许多畅想,让人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是啊,人生不是轨道,人生该是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