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皓 格林奈尔学院

三年前,于子皓刚来王府学校时,托福只有66分。对于国际教育、IB课程、升学规划、课外活动还一知半解,是个每天都在担心“没大学上”的新手小白。

然而令子皓没想到的是,虽然这是王府学校第一届开办IB课程,但不论是师资还是教学资源都非常丰富,他不但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还在学校的物理实验室里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最终打开了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

在今年的早申季中,他成功被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格林奈尔学院的物理专业录取。

 

01

托福考了66分后,我制定了一个计划

在公立初中读了三年的于子皓,中考成绩并不突出。回想每日沉浸在应试刷题的日子,他似乎早就忘记了有哪些兴趣爱好,未来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究竟有没有一所学校既注重学术培养,又重视全面发展呢?选择王府学校的IB课程,成为了他当时认定的一种可能。

要进入IB-DP课程2年的学习,首先要通过一年的预备课考核。而当时,子皓的托福成绩只有66分。面对身边很多从小接受国际教育的同学,尽管他有着不错的语法基础,但在英文词汇量、阅读积累、写作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他开始向有经验的同学取经,并制定取长补短的学习计划。把课余时间全部浸泡在阅读外国原著和收听英文原音中。为了增加读书乐趣,他从自己热爱的科幻小说入手,并充分利用以前积累的刷题技能。

在IB课程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中,每一次PPT设计,每一次论文撰写,每一次活动策划,子皓通过每一次实践锻炼自己的英文能力。最终,他把托福成绩考到了108分。

 

02

我的兴趣方向是在实验中找到的

在学习IB物理课程时,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并配备专业前沿的研究仪器,供同学们进行选择。Physics IA内部评估时,子皓选择了风洞实验,通过对飞机机翼大小的研究,去发现其形状对阻力的影响。

得益于还不错的数理化基础,对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让子皓得心应手,但将理论用于实践却出现了很多疑问。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只是指明了方向,并分享了很多国外文献资料和论文,引导他去自学这些课外知识来支撑实验。子皓通过自学成果不断尝试,独立完成了评估论文。

在我校的第五届科学节中,老师鼓励同学们进行IB跨学科研究合作。子皓和另外两名同学,从生物、物理、化学三门学科融合的角度,去研究自来水管、饮水机、瓶装水三种水质的导电情况,测试它们的含氧量,并得出直饮机内的酸碱度和矿物质是较适合日常饮用水的结果。

而在科学节最大的收获和惊喜,是见到了他的学术偶像,我校特邀的重量嘉宾——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勋爵。

这位制备出石墨烯材料,向世界展示物理学奇妙的诺贝尔奖得主,与子皓就“科学研究与国家实力和民生关系”这个提问进行了交流。这些经历更坚定了他以物理研究为方向的升学目标。

每到暑假,子皓都会为迈向目标而加速努力。他曾在中科院实习一个月,参与软物质物理实验室项目。还去过普林斯顿大学,参加PGYE大师课项目,与世界各地优秀的高中生们交流学习。

 

03

课外活动真不是为了好看才做的

我们知道,拥有完美的标化成绩,和展现成长与特质的课外活动,是获得招生官青睐的重要因素。而活动一定要光鲜亮丽、高大上吗?答案显然是适合自己的才最好。

子皓曾说:“我不为列表的好看而做,只希望这个活动,能成为帮助别人的方式,在巩固学科知识,缓解课业压力的同时,记录和呈现我的成长变化。”

在IB课程中有一项必修的考核,是学生要完成180小时的CAS活动。即Creativity(创意)、Action(行动)、Service(服务),它将贯穿于两年IB-DP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子皓曾在IB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去井冈山、成都做过教育环境的社会调查。也曾在MCF公益组织中,作为志愿者给北京郊区的外来打工子弟学校提供帮助。活动中,同学们将学校科学课掌握的有趣知识,以英语和科学进行结合,通过小实验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同学们通过折射,反射、全反射的实验,让孩子们明白了光学原理。也曾尝试用粘土和牙签来拼出分子模型,带领孩子们探究结构,为理解微观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

作为活动小组长,子皓不仅要负责人员采集、宣传推广,还要带领组员们提前演练,完善教案中的实验细节,这样的活动他前后参加了10余次。

在由我校20位学子组织筹备的TEDx演讲中,子皓负责前期的策划及宣传工作。同学们以“星火”为主题,通过演讲嘉宾的讲述,去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帮助弱势群体发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皓将他喜欢的这句话,送给学弟学妹作为寄语。如果说提升标化是培养学术素养的过程,那么为申请而努力多年的准备,则是我们记录成长和认识自己的机会。

当谈起未来规划,子皓希望自己能在格林奈尔夯实基础,为攻读博士而努力,继续享受泡在实验室里,探究物理未知世界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