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丨校园英语教学与托福、雅思的关系
6月17日王府初中部“家长学校”如期举行,国内托福、SAT培训名师杜昶旭博士用以上这句话总结了托福的学习思路。他认为,在学习过程的知识传达阶段,班课的系统性和效果要好于“一对一”教学,而在吸收内化阶段,精准测评和能力量化才能实现个性化学习。
王府初中部从去年9月份以来,实施以测评为导向,稳步提高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的方案。在助力学生英语能力的思路上,二者不谋而合。
严俊博士表示,“成绩不等于能力”,“能力也不等于成绩”。“能力有100分,托福的成绩可能在90到105分间摇摆,能力强分数不会低,但托福有100分,并不代表这位考生的能力就有100分”。托福分数也许可以通过短时期的刷题技巧提上去,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没有办法在短时期提升。
托福雅思考试的底层逻辑,是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满足在当国生活和学习需要的英语水平”,世界名校看重的也正是学生托福雅思成绩背后的英语水平。
对此,杜昶旭博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在托福备考上有三大明显误区。一是,盲目刷真题;二是针对题型过度剖析‘解题技巧’;三是,把所有时间放在‘上课’上。方向错了,再努力也很沮丧。”
但是托福考题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现实生活学习场景设置的,不重听说读写能力的积累,只顾提升刷题技巧,即使高分也可能出现出国留学后英语听不懂的尴尬处境。杜昶旭博士也主张将“提分”与“提高能力”划为等号,“不能提高能力的行动都是废动作”。
学校正是帮助学生系统化稳步提升英语能力的好场所。那是不是开越多的英语课,学生的英语就会越来越好呢?
在渐渐认识到学校英语教育工作的深层次意义后,不少家长也提议增开初中部的英语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英语。“这里家长们无疑又陷入了一个‘单一归因’的误区。”严俊博士说。
并非上的课越多就越好,杜昶旭博士对这一点作出回应,他认为“学习过程=知识传达(30%)+ 吸收内化(70%)”,他说:“学校课堂上在很大程度上是教授方法论的,但是知识的充分消化,还需要学生去做总结、归纳与应用”。
现场,严俊博士还讲述了一个语言学习的“6000小时”理论。“据统计,如果没有进行6000小时纯粹英语学习,一个人很难掌握这门语言”。这意味着学生每天集中学习2个小时英语要学习8年,或者每天学习8小时要2年时间才能掌握。
同时,杜昶旭博士建议,我们不应该把语言当学科去学,它是一门工具,能否自由使用才是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光在学校里学英语是不够的。如果孩子还希望去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名校,对英语学习环境的要求可能会更高。
那是不是将孩子送到纯英语的环境中,英语提升的就一定最快、最好呢?

误区三:越是纯英语的环境,英语提升最快最好
对这个问题,两位博士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却不约而同得出了一致的观点:对已经形成母语思维的12岁以上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双语教学可能更容易教会他们学习英语。
“因为度过2-12岁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后,他语言学习的思维已经被汉语化了。”严俊博士解释道,中国学生往往会出现听英语听不下去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跟不上’,‘跟不上’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永远在不断地进行翻译,将听到的一个个英文单词翻译成中文再反应……”导致最终的学习成果限制于词汇舒适区。
杜昶旭博士认为学生运用这种“记忆-翻译式语言学习”的方式,只有当听到的内容跟大脑存储的语音信息匹配上时才能听懂,否则就只能像风一样地飘过。
要改变这种学习思维直达英语思维模式,需要长期的积累,每天要有意识地、去做大量的输入和输出训练,而并非进入一个纯英语环境就能自然习得,严俊博士再次划下重点。
许多家长都认为,要学就学一口纯正的美音或英音,英语发音好,说明英语水平高,但这又是另一个误区。
“听力影响口音,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大量的、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声音向你袭来,这个人很少能辨别清楚这个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导致的结果也是口音的不准确。”严俊博士讲解了不同口音的形成之因,说明口语是不能作为英语水平的单一衡量标准。
中国有普通话,但是英语没有“普通话”,口音是多样化的,他进一步指出,出国读书遇到的讲课老师不可能都是标准发音,他们有可能有印度口音、日本口音,也有可能是欧洲口音和中国口音,“如果你只听得懂标准口音,听课可能会很不适应。”
另外,在托福考试里面,也有一些段落的发音是故意带有口音的,“他们觉得你的这个听力场景将来可能在大学课堂发生,因此要测试你一下。”所以,在语音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训练标准口音,还要多听含有各种口音的英语,家长完全不用纠结学生上课听到的是否是纯正英语发音。

“所以,请我们的家长不妨耐心一点,让孩子英语水平达到B1再尝试接触托福雅思考试。”讲座的最后,两位博士同时呼吁家长能放下焦虑,正视孩子的英语水平,在时间充足的当下,配合学校策略,做好课下消化工作,稳扎稳打,一起提升孩子英语水平。
(文|饶茹 摄影|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