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研修日记3】原来美国人也可以把中文学到“出神入化”

编者按

秋去冬来,王府教师海外学习之旅已经过半,在美国学习生活的这半年时间中,老师们体验了初到异国的新鲜,感受了原汁原味的美式教学,经受了大学课堂和各种paper的考验;他们珍惜这次公派留学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受其中。
Time flies! Half a year has gone by since the BRS teachers began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xperienced the real, authentic American style of teaching. The teachers cherished this opportunity—sponsored and paid for by Beijing Royal School (BRS)—and threw themselves body and soul into this experience.

海外研修日记第三篇,在UNC学习的罗瑛老师,为我们纠正了美国学校不重视考试的误解,展示了美国学生“出神入化”的中文功底,带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把延伸课堂的精彩;并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分享了她的小惊喜、小纠结、小感动和大收获。
?BRS teacher Luo Ying shared her stories about learning and living in UNC (University of North Colorado) in her Overseas Study Diary Series three. Luo Ying attempts to change our mindset about the U.S.’s teaching style which is deemed as a non-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method. She shared that American students impressed her with their Chinese literacy skills and abilities. She admired the immersiv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style which focused on extending education beyond lecture. Lastly, she reflected on how her heart was so touched by the small stories and surprises and frustrations and how they all came together to transform her ideas of education into a more global mindset.

 

▲数学老师罗瑛

热情充足的阳光,高远纯净的蓝天,可爱呆萌的松鼠,浸染着青草气息的清香空气,无处不在的浓郁奢侈的绿草地,定格在了八月刚到美国校园的最初印象里,一切都似乎是最美好的样子。

悄然间,已由夏经秋进而滑入冬季了,不禁唏嘘感叹,原以为漫长的一年海外学习时光也在无声无息中逃离得飞快。转身回望,细数过去的几个月,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体验收获良多;盼望着早点回归王府,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悟分享给孩子们。

 

▲美丽的北科罗拉多大学

 

实习体验之所见

本学期,我们有一周两天的实习,去的是距离UNC近80公里开外的一个沉浸式语言学校。虽然辛苦,但感受颇深。

考试是家常便饭

不少人可能认为,美国的学校不重视成绩,不需要考试,然而并非如此。来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就碰上了全校轮流上机考试,哪怕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都必须参加。向任课老师询问后才知道,这原来是一次全学区范围的考试。

事实上,在这所学校实习的几个月以来,我所在的实习班级一直不断地在经历着各式各样的考试:学区考试、学校阶段测试、班级考试、随堂测验……大考小考是应有尽有。

▲学生们正在进行全学区范围的数学考试

 

教室布置有“深意”

来到这个学校,我给自己下达的第一个任务便是“随意游荡”,以便能全面欣赏学校的各式环境布置。细细看下来,不得不感叹美国教师们的细致和别具匠心:每一处的布置都不会空洞无物,而是在兼顾美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的习作、学习成果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科内容。

▲英语习作展示


▲每天要提问的数学学科内容及学生练习展示

 

外出体验即是延伸课堂

在即将结束实习之时,很幸运地赶上了一次孩子们的外出体验活动——Dinosaur Ridge。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停停走走、吃吃看看的游玩式外出活动,但一天的体验让我大为感慨:与其说这是一次外出活动,不如称其为野外课堂更为贴切。

不同的参观点会有志愿者进行专业讲解,孩子们会并排而坐,认真听讲、思考,随后,孩子们便开始分散着自由观察、感受,讲解员则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解答学生的疑问,整个过程俨然就是一个延伸的野外学习课堂。


▲退休的地理学家在给学生讲解岩层、化石、恐龙相关知识


▲工作人员讲解如何淘洗沙石

 

美国人也可以学好中文

私下里一直觉得学中文绝对是个难缠的事,特别是对于歪果仁而言,更是难于上青天。所以一看到老外蹦出几个简单的中文问候语,就觉得厉害到不行。而一旦看到某个老外能用中文无障碍交流时,更是要景仰,惊艳到不能自已。

然而,来到这所沉浸式学校之后,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一个个小不点,不仅能用中文流畅交流,就连写那些复杂的中文字也根本不在话下。原来美国人也可以把中文学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年级学生的文化海报&一年级学生的中文习作

 

校园生活之所感

行人最大

在国内时,最恐怖的便是过马路了,气势汹汹的车辆大多时候都横冲直撞的。过马路时,哪怕再着急,也会压着性子再三确认路上车辆的状况并一遍遍告诫自己:车惹不起,我等得起。然而来美之后,一切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在路上:行人最大。

初到美国,在横穿无行人按钮的人行道时,我习惯性地耐心等待。然而,行进中的车辆见到等在路旁的我即刻就停了下来。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难道此处设有红绿灯?然而,并没有!正当纳闷时,车里的司机用手势示意我先过。顿时,我感到受宠若惊并无限感动。哪怕好几次我极缓慢地“负重穿行”,路上的车辆也都是好脾气地耐心等待,即使后面已经排了一长串的车辆,也不会有催促的鸣笛声。这极大的反差,也让我深深体验到了作为行人这一“弱势”的“特权”,无限感慨。


▲见我过马路,右边来车停下来耐心地等待

 

“任性”的微型图书馆

你听说过没有图书管理员、无需借阅手续、无归还限期、随意取用的图书馆吗?在UNC的校园里就有这样“任性”的图书馆。此图书馆很小,大约也就能容纳20多本书。然而小小书馆却充当着中转站的大作用:不断有看完的书籍被放入此馆中,也不断有馆中的书籍被有需要的人借走。

无论放取,无需任何多余的程序。愿意分享的人放书,喜欢读书的人取书,一切都是那么任性而顺其自然,全凭分享人和读书人的心情,甚好!试想:如果在王府的校园中,也有这样分学段的“流动”图书馆,孩子们互相分享、推介书籍,势必会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吧。

▲“图书馆”好Cute

 

贴心的寄存服务

在购物经历中,不少人应该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东西悉数挑好,一翻包,发现钱没带。而我也在这边的超市,上演了如此尴尬的一幕:挑了半天的东西都扫码之后,发现钱包没带。条件反射地掏出手机,顿悟什么支付宝、微信支付在美均属枉然。顿时,局促、尴尬、无奈都汹涌而来,只能硬着头皮,抱歉地和收银员解释。而此时的收银员,则表示理解地会心一笑,告诉我可以帮我寄存,并耐心细致地告知领取的方法及期限。临走时还不忘打消我的顾虑,向我说明:所有的生鮮品都会放入保鲜冰柜。

走出超市时,一扫之前的沮丧,内心只剩满满的喜悦和感动。在折回领取寄存物时,我更是被他们高效、细致的服务折服:购物袋上,显眼地贴着一张提示条,标明我寄存的原因、份数、离开超市的时间以及万一没被取走情况下,物品的归位时间。

▲附带的温馨提示条

 

丰富的校园活动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UNC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精彩纷呈、应有尽有:文化体验、主题讲座、圣经学习、主题派对、社区义工、徒步……面对如此多兼具娱乐和学习的活动,宝宝只想说:谁能借我点时间……好吧,也只能择取一二,挤时间稍微体验一下啦! : )

▲徒步&社区义工刷墙活动&节日体验活动之万圣节和感恩节

 

现实太悲催

回看自己上面这么多精彩体验,是不是觉得留学生活很轻松惬意,让人乐在其中呢?好吧,我承认:是我隐藏得有些深了!其实,现实状况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无穷无尽的paper,discussion,presentation……作业赶趟儿似的一个接一个。你也许难以想象,当需要完成一个近百页的Work sample时,人生会有多么的灰暗疾苦。当为了赶作业不得不熬夜时,内心会有多么崩溃,最悲剧的是第二天一早5:30不到就得起床,风风火火连颠带跑地赶往集合地,经过一个小时车马劳顿到达实习学校进行一天的实习。于是一天下来,身心是彻底被摧残的状态。赶上有三小时晚课的时候,就不是怀疑自己的人生那么简单了,那简直是想彻底否定人生了。


▲在去实习的路上见证黑暗到黎明的全过程

Anyway,还好在彻底否定人生之前,会蹦出各式的小惊喜、小意外、小收获以及教授的认可,再加上身负王府的使命感,把所有的辛苦、不快冲淡,而所有的纠结也都在收获和所得的那一刻变得风轻云淡、无足轻重了。奋斗的人们始终坚信:勤恳播种的同时,也必会有满满的收获。

而我,依然在路上……

(图文/罗瑛 编辑/田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