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语|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

不读书,哪来“诗”和远方
文/卜晶辉

  金秋时节,中国教育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天津民航大学举行,感谢学校让我和几位同仁有机会走进专家课堂,近距离聆听专家的教学理念。

几节课听下来,我感受到了名师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名师们举手投足间那那浓浓的书卷气息;感受到他们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真正体会到“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的精彩。通过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语文教学方法中“万‘法’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广读书”让她成为一个会“玩”的老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这其实是一句很俗的话,可是这句话在听了“长辫子”郭学萍老师的作文课后,又一次重捶我的心。初见郭老师——圆圆的脸嫩白,大大的眼黑亮。头戴一顶圆形红色毡帽,一头黑瀑布般的长发自由散落,下身穿一件九分阔腿民族裤,脚蹬一双红色圆头皮鞋。外批一件休闲式红风衣。看外表很难看出她的真实年龄,看衣着很难对应她的名师身份。而她就是那位让千万儿童对古诗、对作文产生兴趣的——长辫子老师。

“写作文”是让许多孩子头疼的问题。而郭老师的作文课堂,就是带着孩子们开心地“玩”。在玩耍、笑声中,时间飞逝,学生下笔成文。一节课每一个孩子都乐在其中,都玩得兴高采烈、神采飞扬。

郭老师的课是随便“说”、随便“玩”吗?当然不是。下面分享两个小片段。第一个片段,郭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这世界什么都能换,大家最想换什么?”其中一个同学回答说:我想“换社会”。郭老师立刻正色说,这个绝对不能换,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最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不能随便换。这里我们能看出郭老师上课语言幽默但不失严肃,风趣但不失严谨。虽然问题很开放,但是也不能任由孩子信马由缰。

第二个片段,一个同学给自己起的名字叫做“虚子”,郭老师立刻说:“我听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我知道“子”是对古代有德行的成年男子的尊称,还真没有听过“虚子”这个名字,而且还是个女孩子。这段点评充分显示了郭老师的学识,她在潜移默化中把国学知识点点滴滴渗透在教学之中,又不留“教学用力”的痕迹。所以说名师如同武林高手,捡起一根树枝可当剑使,而且是一把宝剑。

纵观整节课,像这样精彩的点评郭老师信手拈来,处处透露出她精湛的教学功底。她敏捷的思维,智慧的话语,爽朗的笑声,夸张的动作,奇异的穿戴,构成了鲜明的人物教学风格,也引来台上台下一阵阵开怀大笑。这节课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每个环节清晰明了,习作的方法全部蕴藏在老师高明的“收”“放”之中。学生就在这样的“玩”中写出了一篇篇的精彩片段。这节作文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个个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我听到后台中不时传出“老师签名,老师签名”的声音,郭老师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又成功圈粉无数。我想这些孩子,可能因为郭老师,可能因为一节课,就点燃了他们对习作的激情,从此爱上写作。我想说“好教师不是火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好教师应该是“火把”,自己熊熊燃烧,还能点燃无数的火焰……

二、“深阅读”学生阅读路上的指明灯

著名特级教师黄国才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引领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人物的特点。
学生们陶醉在《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中,一节课结束使人意犹未尽。黛玉初进贾府,引导学生从黛玉的视角去体会王熙凤这一红楼主角的性格特点。从黛玉见到王熙凤读起,透过“观其貌”“感其行”“听其声”三个细节描写,王熙凤泼辣、刁钻、精明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一个栩栩如生的王熙凤仿佛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

我们来看课的结尾——“……你对王熙凤又有疑问了,对不对?(学生思索)对王熙凤的认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里,怎么办?去读《红楼梦》吧!读懂了王熙凤,你就读懂了半本《红楼梦》。孩子们,课后你一定要回到原著,一定要去看看电视剧,看看影视作品,一定要去听听广播《蒋勋说红楼梦》,你一定还要去听听戏曲,同学们,真正读好一本书,功夫在课外。再见!” 一节课时间有限,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只用课堂的四十分钟显然是不够的,那就必须要让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课程化,课内一篇带多篇,课内一篇带一本。只有这样才能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越。让学生爱读书,老师导读的力量就不可忽视,试想学生上完这么生动的语文课,能不对《红楼梦》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吗?这才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所产生的力量,教学以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为核心素养,这样教学目标才有意义。

课后黄老师作了《让思考成为阅读习惯》的辩课。在这个环节,黄老师再次显露了他非同一般的语文功底,《红楼梦》中大段大段的人物片段描写,黄老师出口成章,倒背如流。黄老师执教的只是《红楼梦》节选的六百多字的一篇文章,而《红楼梦》草绳灰线、绵延千里,书中人物众多,人物之间又千丝万缕,盘根错节,他能讲好《“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脑海中装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整个一本红楼巨著,是读书给了他十足的“底气”。是读书后的底蕴才让他上出一节这么生动的语文课。


黄老师还着重强调:成功的语文课,是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除了老师自己要做个读书人外,还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分享、有方法、有思考地深阅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书有趣、读书有味、读书有用。可以说老师的发言紧紧围绕着“读书”二字。

三、关于学生“读书”的缺憾

这两节课,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当今学生关于读书的现状。在第一节课上,郭老师出示了“冰心”老人的照片,问孩子们谁知道她是谁。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这是一个老奶奶,老师问还有谁知道,另一个同学补充说这是一个短头发的老奶奶。郭老师说她就是世纪老人,在这里郭老师故意停顿了一下,但依然没有人接答,于是郭老师接着说——冰心。孩子们听到这个答案无动于衷。可见对冰心一无所知。至于她的本名“谢婉莹”更是闻所未闻了。冰心老人一生为儿童写了那么的诗歌、文学作品。而现在的孩子竟然不认识她!老师又出示了作家莫言的照片,问谁认识他?一个孩子马上举手,我看到郭老师非常兴奋,可是那个孩子却回答——“他是位短头发的爷爷”,我都能感受到郭老师的失落。于是老师又鼓励同学们说——“谁能知道他的名字,我就奖励给你一本我签名的书籍”。孩子们变得更积极了,可是没有一个同学能答对。这里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屏幕上面出现的是明星——鹿晗,可能孩子们会异口同声的喊出他的名字……

第二节课,黄老师一上课,就为孩子们普及了一些“红学”知识,包括相关考证,这对于爱读书的孩子来说,一定是非常感兴趣的。但如果对《红楼梦》不了解就会一头雾水。看这些孩子的反应显然是后者。接着黄老师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问题吗?现场出现了短暂的冷场,接着有几个孩子回答,但都被黄老师一一否定,孩子们提的问题不是太简单,就是没价值。黄老师又问:“文中除了“凤辣子”还有哪些人物?”竟然有学生回答:“还有‘王熙凤’”!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两日听了一位名师的一节读书汇报课,课后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周一您邀请孙双金老师,周二您邀请王崧舟老师,周三您邀请薛法根老师,周四邀请窦桂梅老师。传说中的“四大金刚”都请来了,周五如果您瞧得起我,我就来。我们五个人上了一周的阅读课,可是如果您的学生不读书,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教法,依然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位老师的一番话,也就验证了那句“没有阅读能力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没有思考能力的学生是没有潜质的学生”。现在的学生有太多的诱惑,手机、iPad、电脑……哪一个都能瞬间给人带来“快乐”,而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读书绝非一日之功,它要静水深流,要慢慢品,渐渐悟,书读多了,人变得“高尚”起来,惟有读书带来的快乐才是久远的!读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快乐生活的源泉。我们借用《女王教室》里那位老师说的话——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出色的大人。

四、“名师”与我 

常常听到有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非常愿意听名师上课,可是听完之后有人没听懂,有人学不会,即使把教案拿到手也上不了。其实这就是我们和“名师”的差距。因为我们只是“教书匠”,而他们更是“读书人”。我们的差距就在于少读了多少本书!所谓“名师”哪一个不是饱读四书五经,熟读唐诗三百?没有这样底蕴,又哪来课堂上面对几十个学生“神出鬼没”、千奇百怪的质疑,应对起来如同指挥千军万马般的呼风唤雨、行云流水?无论学生要掉进怎样的“沟”都能将他引回正确的“路”。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下,师生不再是单纯的课程传授者与接受者,而应成为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门优秀的课程,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主角变为配角,从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名师为镜,能够反思自己教学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听课,再次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提升了教学理念。听课、听名师讲座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捷径。语文课纷繁复杂,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听课不只一时去感,而要像牛儿一样,反刍常新。

当下有一句流行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读书,哪来“诗和远方”?胸中无墨,眼中无诗,“远方”也只能是艰难跋涉之后,换一个地方继续“苟且”!

李伟忠老师《我要的是葫芦》
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文/夏岩

  2018年10月13日和14日,北京王府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语文组一行四人前往天津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同课异构,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重构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观摩和讲座活动。

两天的学习,大家在感受名师风采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发现与思考。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著名特级教师李伟忠老师,他为我们献上了二年级故事类课堂:《我要的是葫芦》。

课上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搭建平台,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的精彩。几个轮回的有感情朗读,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再加上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对低年级教学的精准把握,整节课下来不只让学生们获益良多,更让我们与会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课后,李老师还为我们做了《关注学习经历,提升语言素养》的讲座,李老师的报告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再次让全体参会老师如沐春风,切切实实地享受了一场精神盛宴。

李老师提到,学习经历应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中,一个个过程构成了一个个学习环节,从而组成了课堂上几十分钟的教与学。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才能达到让学生从不正确到正确;从不怎么流利到相对流利;从没怎么有感情地读到理解后有感情地读;从说得不好到能够说正确、说流利……而这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效地引领。

所以课堂上李老师第一让学生读正确;第二借助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同桌相互指着说说细长的葫芦藤、绿叶、几朵雪白的小花分别在哪,让学生建立一个直观的印象;第三,借助图片,让学生感受葫芦藤的长势,并融入感情;第四,有效积累。从一个字不落地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到“ 的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 的花”,再到“ 长满 ,开出 ”。孩子们在举一反三的练习中,既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技巧。只有让孩子参与其中,课堂才更生动,也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李老师还提到,学习经历应该是一个自己学习的过程,要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让给孩子。李老师利用葫芦娃发布了三个学习活动单,从而落实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了学生学习,清晰展现了接下来学习活动的任务,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达成这个任务所需的学习步骤。

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平等。因为它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学习节奏而下达的学习任务,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这是一个先学后教的过程。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后面的以学定教。

最后,李老师讲到,学生的学习经历应是快乐享受的过程。早在前年上海就提出的一个大的评价改革,即三维评价:第一维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维评价学习习惯,第三维才是评价学业成果。评价一所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节课的好与坏都是从这三个维度来出发的,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特别强调在小学阶段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两个元素: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李老师这节课通过葫芦娃发布任务、赢金葫芦和鼓励性的语言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当然,李老师打动我的不只是他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是他潇洒的自如的教学姿态和他爱孩子、疼孩子的亲和力。当他轻轻地抱起够不到黑板的孩子去指大屏幕上的葫芦的时候;当他一而再、再而三去鼓励读得不太准确的孩子提升的时候……让人彻底为之折服。

两天的学习真是让我吃得饱饱,好想一直继续这样的学习之路,但也真想赶紧回到学校,应用自己学到的经验,让自己的课堂在名师大家的指导下有所提升。加油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浅谈小学语文深度阅读
文/吕东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

10月13日-14日,我参加了全国名师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观摩了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魏星、张海宏、黄国才、潘文彬、李伟忠等教育专家的示范课,聆听了他们的教育专题讲座,收获颇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黄国才老师的讲座《让思考成为阅读习惯》。黄国才老师提出一个“阅读三层次”的概念:有无读过、有无读懂、有无想法。黄老师认为,现在的小学生阅读层面大都停留在浅层,学生缺乏深度阅读,究其原因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思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是围绕着基础的识字、解意来展开,很少进入到内涵升华的深度层面中。小学生虽然理解能力不足、主动探究意识不强,但却不乏灵动的想象和感知力。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渠道,将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加深。

如何促进小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一、关注文本语言,增强深度理解

文本是阅读学习的基本依据,阅读教学的源头就是教材文本。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而没有深入挖掘文本语言。语言是阅读的框架,文本中的语言是值得深入推敲的部分,语言不仅是学生了解文意、增进理解的工具,更是让学生理解更透彻、应用更灵活的有效通道。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炼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细致体会。

二、促进思维想象,展开深度拓展

深度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展课本所学,透过阅读内容激发出个性、大胆、丰富的思维。要让学生不拘泥于固定思维模式,教师就要从思维想象力入手,从阅读教材中有意识地收集资源、聚集灵感,在深入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挖掘深刻的思维感受。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取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的阅读材料。

三、体验精神情感,提升深度感悟

情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在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深度感悟的阅读习惯。教学中的知识点具体到读、写、思考等传导环节,而情感感悟却是自由无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阅读教学中情感引导的难点所在。 教师要以点拨、启发为主,而不是亦步亦趋地牵引学生的思维感知。

语文学科集合文化的传承、情感的交流、艺术的融合于一体,阅读就是一个对知识了解、探究和感知的过程,起到挖掘价值、凝练精髓的作用,教师要将传统意义的阅读由浅层导向深度,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醉美”点亮古诗词教学
——特级教师巍星课堂有感
文/王俊强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门艺术,那么古诗词教学便是艺术中的瑰宝。语文教师要想在自己的阵地上,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之美,那么课堂教学的厚度、广度、宽度与气度,应是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本周末,我非常荣幸地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的语文课,他的这节课主要围绕“统编教材背景下的诗词教学新样态”来讲解古诗词。这节课,下接地气,上触天宇,既能让人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又能培养孩子建构正确的古诗词学习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魅力所在。本文就从五个“醉”美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些感想。

一、以读为主,激发“醉”浓兴趣

古诗词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

魏老师说:“好的朗读就像说话一样,自然而然,而不是眉头紧皱,扯着嗓子呐喊,因为朗读是心灵的运动,而不仅是舌头的运动。”因此,魏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中,让学生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美、音律美,从反复的多形式朗读中渐入古诗意境,鼓励学生把词的疑难字音读准确,用激励的方式提高学生读词的兴趣,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与指正,带领孩子们探寻诗词的意蕴。

二、拓宽视野,追求“醉”美画面

古诗词学习强调画面感,每一首诗词的接触,要给孩子一个整体感,让孩⼦逐步感受到诗词的特点,更想让孩子感受到:诗就是生活,诗就在身边。魏老师为了还原“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画面,将词句一一分解开;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媚”,他将这个字的古体结构在课件中展示出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字义,然后又结合汉字的古今异义,加之古文化常识,等孩子们把各个字词都理解后,再合起来整体感知,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三、唤醒记忆,体验“醉”美情趣

古诗词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魏老师在《清平乐·村居》一词中,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让人感受到田园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又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就是最大的宝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现实生活,将现在都市的繁华街道与古代凹凸不平的崎岖小路联系起来,唤醒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在学习古诗词中感受到乐趣,从而体验到诗词中的乐趣、情趣。

四、巧设疑惑,寻找“醉”美词眼

中国的古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与趣味。“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以他们的生活阅历,无法理解这些深奥的词语,更无法准确无误地找出整首词的词眼。但魏老师处理得恰到好处。

首先,他用朗读来做铺垫,其次设疑引导同学们解答,最后再设计合作讨论的环节,让孩子们寻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眼,由简单的相识到最后的陶醉,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孩子们也由当初的重重疑惑,渐渐沉醉在词人所描写的田园风光中难以自拔。

五、融入气度,营造“醉”美氛围

有人言:没有气度,就没有高度。对于课堂也是同样的道理理。一节课中,把自己的教学气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创设出一种富有人情味的课堂氛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深思的。

在这节课中,魏老师的教学气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学生交流方面,魏老师刚上课就引用了现在最流行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作导引,接着和学生们玩起“飞花令”,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感。引导学生读出“好声音”时,总是满满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二是对于教材的把握。魏老师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遵循单元教学主题,注重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三是在课堂的收尾方面,魏老师把这种陶醉的美感不仅赋予词人身上,还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听完课,我们觉得“村居”是美好的、温馨的,又是忙碌的。这种收放自如让课堂瞬间提升了一个高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大气。


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样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本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教材的情感,采取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编辑/晓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