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的艺术陶冶——五·一班李一诺家长的一封信

2016年10月29日,北京王府外国语小学“七彩梦”合唱团的孩子们,早早就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门口集合完毕,开始了令他们新奇无限的艺术之旅。

孩子们先进入了一层的“对话达•芬奇”特展。展览包含列奥纳多 • 达 • 芬奇的 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装置模型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以及《最后的晚餐》(约1611-1616,维斯皮诺临摹)。这些展品从多领域、多角度阐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启迪人类文明的方向,鼓励观展者用“穿越”的勇气和眼光,去寻找和发现其中隐秘的哲学意义。

当然,孩子们没有那么深刻的现实思考,但他们有着可贵而善感的赤子之心。在“对话达•芬奇”展后半部分的互动装置中,数千只飞虫在投影幕上飞来飞去,当观众站在幕前,它们纷纷向屏幕中心汇集,形成观众的外轮廓,飞虫不断调整飞行轨迹,演绎着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孩子们欣喜异常,惊叹不断。

“在清华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名师荟萃、名家辈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前贤往矣,手泽存焉。虽然我辈已无缘一睹风采,亲炙教诲,但是,从他们留下来的信札、讲义、文稿中,仍可感受大师风采之万一。”清华艺术博物馆二层的“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简介上如此写道。在二层参观过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近距离观看了很多学人手札。孩童虽小,难以理解手札里的精深内容,但尺牍庄严,浸润了前辈学人的情怀品格;潜移默化中,唤起了后辈学子对学术的向往,以及对前贤的景仰与缅怀。

三楼和四楼的艺术品包括织绣、瓷器、书画、家具、青铜器等等,是许多孩子驻足、欣赏的地方。他们三两成群,在自己喜爱的展品前笑着、比划着、小声地交流着。成人们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总会觉得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距离感和敬畏感,其实不妨学学我们的孩子,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信马由缰,只用心去感受、去惊叹、去赞美。生活当中的标准答案太多了,而艺术,不需要标准答案。

 

作为家长,我深深的感到,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不应该只有上学和写作业;在孩子的课外时间,不应该只有电视和课外书;在孩子的娱乐方面,不应该只是游戏和奔跑;在孩子的放假时间,更不应该只有走马观花的普通旅游。因此,由衷感谢王府外国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艺术熏陶之旅,孩子们不仅开阔了眼界,提高美的感受力,也提升了艺术修养,这些都是普通旅游无法给予的正能量!

结束了游览后,孩子们在艺术博物馆门前合影。中午12点,孩子们与家长们在校园爵士披萨店聚餐。欢歌笑语响彻耳边,孩子们的记忆里,又多了开心而又有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中,最忙碌的人莫过于带队的杨老师、蔡老师、高老师了,为了让孩子们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她们不仅周到地安排了整个行程的每个细节,更暖心地为孩子们准备了礼物,其实,熏陶了孩子的,何止是艺术品,更是一颗热切的师心!

作者:李一诺家长

选送教师: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