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记|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是最长情的告白

做了多年小学教师,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伟大的老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教育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学而君子”,即通过学习而觉悟,最终成为君子。梁漱溟先生说,人一辈子要处理好三种关系,而且顺序不能颠倒: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心的关系。

我猜想先生可能受到《论语》这第一句话的启发。作为一个君子,要有丰富的学问,能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最好的教育不能仅仅包含知识教育,更要注重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陪伴。

任校长提出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可以说是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以及当前教育中最大的短板。很多家长赚了很多钱,但是却很少陪伴孩子,美名其曰:为了孩子有更美好的未来。殊不知,你错过了孩子的童年。没有美好的今天,又何谈未来?童年没有亲情的陪伴,造成的后果终生无法弥补。

拥有健全人格的人通常是外向的,积极乐观,善于表达;通常是富于同情心,善于为别人着想;通常是有责任感的,行为可靠;通常是情绪稳定的,理性温和。反之则是各种人格缺陷,易冲动、不负责任、冷漠无情、无愧疚感等。

我们的社会不缺乏有知识的人,但缺乏有创造力、人格健全的人。绝大部分成年人的人格缺陷几乎都能从儿时经历中找到原因,实际上也说明了家庭、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孩子在儿童时期没有很好的从亲人那里得到应该得到的温暖的、积极的陪伴。

小学六年是人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既短又长,短是因为儿童在这六年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好比他们的身高一样,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妈妈甚至还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到六年级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和妈妈一样高了,甚至更高了。

长是因为毕竟六年,孩子小学之后很快就进入青春期,情感教育不仅是给予温情的陪伴,更要尊重孩子们成长的规律,就好比跳舞,要随着旋律起舞,这样才能共舞,也会美。

小学生在6岁刚入学的时候可能开始有点小叛逆,和母亲与老师的关系比较微妙。到7岁的时候可能表现的磨磨唧唧,这种情况下和望子成龙而有些焦虑的父母可能有冲突。8岁的时候可能变得爱表达、爱探索了,变得更需要陪伴,但或许父母缺少时间,或者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无法实现。9岁的时候,差不多上四年级,可能一下子懂得学习了。父母还没来得及高兴,10岁的孩子又可能变得情绪化了。到了11岁、12岁,孩子们希望和家长讨论更加重要的问题的时候,父母可能全部注意力都在小升初问题上。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不能把握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能做好家校配合,就谈不上教育,谈不上陪伴。孩子通常是很敏感的,如果他觉得老师不能很好地理解他,就无法建立起对老师的信任,也就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那么即便老师想陪伴,孩子在心里也是反感的,认为是多余的,造作的。

孩子的成长好比是连续的波浪线,陪伴就是既能把握这条线的规律,甚至能用数学公式表达,又能随之起伏,恰当引导。如果老师和孩子们只是点的接触,显然是不符合连续性的要求的,所以一定要“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教育。

作为一名老师,想要培养孩子们健全的人格,首先自己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想做好情感教育,自己要努力学习;要想做好陪伴,自己要具备相应的能力。自己要做到乐观积极,而不只是完成任务,甚至沉默寡言,不友好。自己要做到行为规范、高效,而不是粗心、不靠谱。自己要做到情绪稳定,有充分的耐心,而不是急躁、厌恶。自己要和孩子们一起幻象、创造,而不是自我封闭。

要做到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创造力,要让孩子们在日常学习点滴中体会成功,不断的肯定孩子们,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尊。要重视审美教育,要让孩子们知道道德导向下的积极创造才是美,鼓励孩子们勇于实践。引导、鼓励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开创新天地。

《诗经-大雅-荡》中的一句:“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孩子们对老师有一种天然的依赖,陪伴不是简单的在一起,而是怀有温情的交流,是和孩子们共同成长。一个君主如果没有贤臣的陪伴、辅助,可能导致亡国,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恰当的陪伴会怎么样呢?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