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夏华:乌干达十日,成长来得猝不及防

 

“你们为什么要给非洲的男孩讲例假的知识?”

 

在周日的班会上,王府外国语初三4班的董夏华被同学们问得有几分愣怔。她播放了拍摄于乌干达的视频,其中一些不留头发的乌干达女孩,跟当地男孩一样黑皮肤厚嘴唇,外人初次见到很难看出性别差异。

 

当初,源于对非洲大草原的温暖印象,董夏华来到了非洲东部的乌干达,期望能在丰富个人经历的同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没想到却在十天的行程里,彻底被这片土地上的天然淳朴所打动,并成为内心永久的牵挂。

 

Dong Xiahua, a student of grade nine class four from Beijing Royal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participated in a community service to Uganda in July, 2017. After coming back, Dong was invited to share what she saw and heard in Uganda to her classmates in a class meeting. But a question asked by one of her classmates, “Why did you teach the knowledge of menstruation to African boys?” made Dong Xiahua stunned speechless. Because the African girls in the video resembled boys in hair style and appearance, and strangers can be mistaken at first sight.

 

Dong Xiahua went all the way to the country located in East Africa-Uganda with a great longing for exploring a different place and setting in the beautiful and warm scenic on African savannah with her own eyes. To Dong’s surprise she was completely enthralled by the simple nature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the ten-day trip of Africa has become an eternal interest deep inside her heart.

 

 

 

当地时间2017年7月25日,载着鞋子、衣服、食物、书、玩具以及医疗用品的3大车物资,董夏华一行人从乌干达市区一路驱车、渡船6小时,来到了村子Kydera。

 

透过飞扬的黄土,人们能看到分散各处用砖头砌成的低矮房屋,用帘子做的房门;斜插在黄土地上的电线杆零星连接着几根电线;光着头的小孩赤脚在门前踢足球、玩耍……这种贫困的景象,都是董夏华今生从未见过的。

 

▲在去Kydera村子的路上 ,趁着下车休息空档给当地小朋友照相,他们都很害羞

 

当车辆驶入Kydera村口的集散地时,他们感受到了闻讯而来的村民的热情。小孩子们击掌而鸣,击鼓而奏,唱着跳着,表达着对远方客人的欢迎。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用身体语言传递着质朴简单的快乐,瞬间感染了中国来的“城里人”。

 

“大部分孩子都没有鞋穿,他们玩耍的地方全是荆棘,没有衣服,没有学上。但是,董夏华总能见到他们随时踏乐起舞,大声歌唱。“他们的快乐总来得那么简单,看着他们就感觉烦恼似乎都消失了。”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经历了这样的志愿者活动之后,整个人都会脱胎换骨的原因吧——你能从这些生活条件远不如你的人身上,学到另一种看事情的心态。”董夏华在王府班级分享会上说。

 

▲尼罗河旁卖玉米的小男孩

 

每天都在刷新对贫穷的认知

 

7点从落脚的牧师家里出发,坐半个小时车到达目的地,上午分发物资,下午给小朋友上绘画课,带他们做游戏……董夏华每天的行程都被安排满了,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在被不断刷新。

 

▲Kydera村子的女孩子

 

“你们在视频里会看到,这里的女孩子们几乎都是光头,一开始我还傻傻地认为非洲人是不长头发的,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异常缺水,女孩子必须把头发剃掉,不然会长虱子。”

 

在当地,青春期的姑娘来例假,会被认为是不好的行为。和董夏华同行的一位妇科大夫特地来到Kydera附近的学校,把女孩子们聚到一块,讲解生理期知识,还为她们发放了卫生棉,并教女孩们如何使用。“当她们听说来例假是一种正常的健康表现时,一个个都倒吸一口冷气,张大了嘴,瞪大了眼,表示很吃惊。”董夏华说。

 

据相关统计资料,乌干达医疗卫生只覆盖全国49%的家庭,大多数农村地区仍无法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次除了分别对学校里男孩、女孩进行生理卫生知识普及,董夏华一行还在两个村子专门设置了医疗点,为那些一直遭受病痛折磨而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村里人提供免费医疗。

 

▲同行志愿者——香港姐姐Esther拍摄的当地婴儿

 

天空下着小雨,前来就诊的人从屋里排到了屋外,人手不足,很多人便席地而坐安静等待。董夏华负责帮助登记注册,前来医治的人大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有的腰部常年酸痛,有的抱着“大肚子“小孩,还有的弯曲着畸形的双腿……“在这里,我亲眼看到了那些以前只在课本里看到的疾病,因为他们肚子里有虫,需要常年吃药才能缓解。有的病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但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大多数人一年也才能吃上一顿肉……”。

 

▲从左到右依次是大米做的食物、玉米、山药

 

猪肉是当地人最贵重的食物,而豆子、大米、玉米和山药是他们常吃的食物。没有繁琐的食具,他们往往用手抓饭,做饭用木棍,调料是豆子做的酱汁,灶台用几个大石头搭建。

 

为了表示对前来帮助他们的董夏华一行,村民们拿出了最好的食物来招待大家,董夏华和她的小伙伴便被村里人赋予了一项重任——洗肉。

 

柔软油腻的猪肉被泡在打上来的井水里,在家基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董夏华跟小伙伴一起,小心地剔除满盆猪肉里的砂子,用生锈的小刀刮掉多余的毛发和脏东西,由于没有祛油的洗涤剂和更多的水,洗完肉后,她们的手上油腻了好多天。

 

说到洗肉这件事,董夏华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和小伙伴都知道水太少,肉洗得可能不太干净,所以事先约好不吃了……但是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尝了一下,味道真的是非常的淡,大概他们只抹了一点自制的豆酱……”

 

▲Kydera附近最好的早餐店,墙上海报贴着坎帕拉(乌干达首都)的某种歌唱活动

 

这样的条件,相对于7年前的此次赴乌干达项目组同事来说已经改善了太多,回想当年大家只能跟当地人吃一样的豆子和大米,寡淡无味,现在还能偶尔吃上村子里最好餐饮店的饭菜,可以在非洲回味一下现代文明。

 

吃得简单,穿得朴素,住得简陋,病痛不断,却始终掩盖不了非洲人骨子里的乐观天性。

 

 

20出头就有好几个孩子的单亲妈妈,面对着董夏华的镜头笑得分外灿烂,仿佛生活从未给他们带来苦难。看到董夏华善意的微笑,那些孩子们眼中的戒备会瞬间消融,报以十齿的“灿烂圆弧“。

 

“还记得,第一次带小孩们玩丢手绢的游戏,因为当地的翻译存在偏差,导致他们并没有特别好的理解规则,后来玩着玩着就乱了,等到我转头再看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扯着嗓子唱起了歌,扭着屁股,跳起自己的舞蹈……”董夏华既感到挫败,又为他们自由的舞姿感到动容。“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跟乌干达小孩一起拍照玩耍

 

“逮到机会我也会跟他们聊天,一会儿用手语比划,一会儿讲英语,一会儿穿插几句刚学来的当地语。起初只有一两小孩愿意跟我说话聊天,渐渐地孩子们就都围上来了,告诉我他们的名字,教我如何用当地语说我自己的名字,听到我提出的问题,他们会跳起来大声地抢答,那时我就觉得特别开心。”董夏华说,“有时候不只是我在教他们,他们也在教我。”

 

黝黑的皮肤,白皙的牙齿,是人们对非洲黑人的普遍印象,但是,许多小孩都有牙齿不好的问题,所以这一次的医疗捐赠就包括了教当地小孩正确刷牙的方法,董夏华和伙伴们带来好几套假牙,让他们亲自体验,并向他们赠送了大量的牙膏和牙刷。但是,在一个长期缺水的地方,这样稍显现代的习惯能有多少人去坚持,还是个疑问。

 

▲乌干达的灿烂阳光

 

贫穷是因为非洲人懒散?

 

在6小时车程外的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董夏华可以看到有升降电梯的现代化大商场,以及穿着时髦的黑人女性,但是,在Kydera这个村庄,除了最缺食物外,小孩子人均只有两件上衣和两件裤子。

 

从中国带来的3大车捐赠物资,是董夏华一行从各自的亲朋、好友、同事以及基督教会的兄弟姊妹共同募捐而来的,这些人有的来自中国大陆,有的来自香港,还有的来自像董夏华和她的小伙伴这样的大城市初高中生。

 

为了筹集善款,早在出发前的6月份,董夏华和她的小伙伴就一起谋划各种筹钱方法。她们一起在家做小吃,然后拿到街边卖;一起去妈妈的公司进行募捐,短短的时间里,一共筹集了1200元的现金,以及上百件小孩子穿的干净衣服。

 

在乌干达的日子里,通过大家的努力,筹集来的物资渐渐地发到了村民的手中,在草坪上玩耍的孩子们也穿上了来自中国的衣服和鞋子。

 

▲kydera小孩子拿着董夏华一行捐赠的玩具

 

“小孩子们常年光脚走路,脚上长了厚厚的茧,这让他们比同龄人的脚普遍要大上一些。我们得光着手去帮他们穿鞋子,现在想起来会有一点不干净,当时没想这么多,就觉得这些孩子这么小,我已经有能力去帮助他们了,就要去帮一下。”

 

除了医疗、食物、衣服之外,还有一个资助项目便是教育。Mukkaga是此行要去的另一个村庄,距离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大约40分钟车程。因为多年的援助,它的状况比Kydera要好很多。7年的时间,董夏华所在的项目,已经让不少Mukkaga村庄的小孩有了上学的机会。这一次,董夏华恰好赶上了孩子们的“年终总结大会”,她将去为那里表现优秀的孩子送上新的文具。

 

“那是一个非常简陋的房间,跟之前看到的一样是砖块砌成的房子,在里边也看不到什么物件,只有地上铺的一块草席,孩子们在上面进行才艺演出,用英语为我们表演圣经里的故事。”

 

在乌干达,一般只有受过教育、上过大学的大学生,才能讲很好的英语,一般人说的大多是当地语言,会的英语并不多。

 

▲当地乌干达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

 

▲乌干达的孩子们用捐赠的蜡笔画的画

 

据了解,这个项目受到了乌干达基督教会的支持,每年都会有乌干达大学生来这里当志愿者,为外国人进行随行翻译,做辅助沟通的工作。

 

Rojor是一名乌干达大学生,他经常跟着董夏华一起带领当地的小孩玩游戏,为她进行翻译。在许多人看来,Rojor有着非洲人少有的勤奋和执着,在董夏华的认知里,Rojor有很多追求,跟她一样想去世界不同的地方看看。

 

“我身边很多人都认为非洲土地肥沃,人们挨饿是因为他们懒。”说起人们对非洲的古板印象,董夏华却有着自己的思考。

 

“一个普通人想要在那样懒散的环境里勤奋起来,并不容易,他们或许会觉得懒散才正常……实际上,我看懒的或许不是人民,而是不作为的政府……或许,我们做这件事本身就能给他们一个外部刺激,带给他们一种新的视野。”

 

▲当地小学生在室外做活动

 

站在世界文明的缺口

 

seed of love 是这个项目的名称,由香港的热心人士启动,获得了乌干达当地基督教会支持和乌干达大学生积极参与,后续中国大陆、香港社会人士也逐渐参与进来,至今已经开展了六七年,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人。

 

“带我参加这个项目的是我的英语辅导老师,她是一位美籍华人,还是一位基督徒,当她问我是否要参加这次活动的时候,我很快就答应了。”

 

这种听起来颇有几分不靠谱的打算,意料之中地遭到了朋友们的劝阻,“传染病”“人口贩卖”“不安全”……这些字眼,也让董夏华的爸爸很不放心。无奈之下董夏华只得跟着小伙伴用数据说话,向爸爸展示非洲贩卖人口分布图,发现乌干达不在其中,妈妈也来帮忙找各种旅游攻略,告诉爸爸乌干达旅游业发达,多方努力下,爸爸总算放行。

 

“我们当时要去非洲的时候,还得在国内提前打疫苗,被朋友们提醒非洲那时流行黄热病,即使打了疫苗也可能会染上,当时其实还是挺害怕的……”董夏华说。

 

但是这一切,似乎都不能阻挡董夏华对非洲温暖印象的向往,他们在7月22日抵达了乌干达首都坎帕拉。

 

由于负责北京这边带队的美籍华裔英语老师航班延误,随行的小伙伴均来自公立学校,欠缺英语应用能力,跟当地导游志愿者沟通的责任就落在了九年级初中生董夏华的身上。“当时觉得责任重大,脑子要时刻保持高速运转,思考着要如何用英语跟他们表述清楚,真的非常紧张。”

 

十一天十夜,从乌干达首都,到几个小时车程外的贫困小村庄,看着那里原始落后的贫困景象,董夏华不由想起了在南非一条高速公路隔开的两个世界,一边是广阔的贫民窟,一边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贫富悬殊,让人心惊。

 

也正是由于非洲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温暖、乐观、豁达,让她总忍不住念念不忘,想起它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琐碎计较,仿佛都能被一一洗净。

 

“在乌干达有时候也会很想家,但是回来之后又会忍不住地想起乌干达,我们回国的那天,当地有个特别可爱的姑娘,一直抱着我不让我走……”

 

▲Mukkaga的孩子们

 

从乌干达回来,董夏华将自己拍摄的1500个镜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剪辑成了20多分钟的视频短片,与王府外国语初三9班的同学一起分享她的经历,让他们看到了那些站在世界文明缺口的志愿者们正在做着的努力。

2018的暑期,董夏华预计再次登上那片纯粹的土地,“我希望这次能准备的再充分点,能够多带点物资过去……”


▲视频:董夏华访谈录

 

(文|饶茹 摄影|董夏华 视频|董夏华 李瑞宁 任胜君 翻译|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