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你的卡路里!王府学子对话人类学家,探寻肥胖诱因
“站在进化的角度上来考虑,适合储存在人类身上的能量一般有3种形式,葡萄糖、肌肉和脂肪。葡萄糖可溶于水,肌肉虽然密度很大,但是肌肉呼吸需要更多的能量,增加消耗,所以不可溶于水且善于储存的脂肪就变成了最佳选择……”
这是北京王府学校高二1班学生牛伊湄,于12月7日在北京剧院举办的“对话未来·对话世界”首届中国未来人类学家与领军者对谈会上发表的主题演讲。现场上,牛伊湄同学鲜明生动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思考引起了人类学领域学术专家们的频频关注。
本届对谈会是国内首次探讨人类学领域社会热点话题的顶尖级学术盛会,也是中国青少年与领军学者的一次深刻且意义非凡的对话,旨在引导更多中国青少年关注人类命运,提升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树立国家自豪感,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来自多所国内顶尖学校的高中生们在这个充分展示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学术平台上,围绕“人类学在今天有什么用”这一主题,结合社会热点和生活观察发表演讲,体现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多维度体察和关怀,并在与专家学者的对谈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北京哪个国际学校最好?北京国际学校2019年海外名校升学盘点
幼儿为何肥胖,一名高中生给出的答案
牛伊湄同学在题为“五尺微童,何堪其‘重’——幼龄化肥胖现状及其成因初探”的演讲中,以富于学术的视角,站在历史和进化的角度,绘声绘色地向人类学领域的学术专家们阐述了肥胖低龄化现象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她从古埃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追根溯源地对人们的肥胖观念及其发展史进行了大广角的系统梳理,并通过一系列有趋势性的调查数据向大家娓娓道来的总结到:
肥胖的成因基本是由于缺少体能运动、基因影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因吃药造成的激素紊乱和隔代溺爱这几大方面导致的。
在隔代溺爱方面,她还用鲜活的理论数据、层层深入的向大家阐述到:“在我国隔代抚养儿童的比例是41.1%,隔代抚养更容易在饮食内加入高糖高油高蛋白的饮食。1989-2011年,学者何勤英、李汛和王睿对2-13岁的跟祖辈一同居住的儿童做了9次调查,发现跟祖辈同住降低了儿童的运动量,儿童更容易增加体重……”
在此基础上,她对幼龄化肥胖导致的不良后果进行了一一说明,最后还分别从学生自身角度、学校角度和家长角度告诉大家应如何预防低龄肥胖,并通过列举当下低龄化肥胖研究情况的文献数据发展趋势,呼吁大家应重视儿童肥胖和肥胖低龄化的问题。
在伊湄的表述中,理论材料数据丰富,层次清晰,论证得当,见解独立,沉稳中富含灵动,风趣中不失严谨,在大屏幕前,俨然就是一个小学术专家在认真讲解学术论文。
挥洒自如的专家对话
在现场对话环节,伊湄的演讲得到了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传超教授的专业点评,王教授在交流时深刻地说到:
“伊湄同学的演讲十分生动,现在的高中生能把一个学术观点研究到如此程度十分难得。如果从人类进化的框架下阐述,在研究深度上还是有提升空间的,我觉得我们现代人类的健康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在于石器时代大概占据了人类历史总长度的99%,后续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都是近几百年才发生的事情,在那样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经过自然选择,只有消化吸收好、代谢好的人类才能生存下来,人类进化的有利条件便成为我们当前物质充足社会下的不利条件,这是从人类进化角度研究的必要路径。但是也不应该有悲观情绪,因为我们现代的医学技术有条件解决人类进化上存在的隐患,我们应该能够看到我们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
王教授的深度点评为伊湄带来了课题研究方法上的很好借鉴,也为伊湄以后的课题研究打开了更专业、更规范的论证思路。后来在王传超老师提到“其实避免变胖的有效方法就是少吃多运动”时,伊湄的一句“还要少吃不靠谱的减肥药”的机灵回应,引得王老师和现场观众们忍俊不禁。
可以说,在现场活动中,伊湄的演讲和交流方式最是俏皮有趣,她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将论述观点分享给现场观众,当她在演讲中讲到“焦母为什么更喜欢秦罗敷?因为她身材丰满,看上去更容易生孩子;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因为她苗条!”,顿时引来了现场嘉宾们的阵阵掌声和捧腹。
所以,这位“小小学术专家”的观点传达,绝不是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而是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诠释什么叫挥洒自如、张合有度。
偶然中存在必然
在谈到为什么会参加这次活动时,牛伊湄表示,能参加这次活动,可以说是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因为自己平时总会为容易发胖而烦恼,就很好奇为什么自己吃了就会长胖?为什么总是抵挡不住各种甜食和垃圾食品的诱惑?所以会经常在论文网站和学术杂志上查阅相关的学术研究,然后自己会以课题的形式进行数据调查、历史现状总结、趋势分析和研究论证,直到从生物学、历史学的角度把自己为什么会发胖的原因研究得清清楚楚,心理才觉得踏实。
“后来恰好要举办首届人类学家对话活动,我的老师便鼓励我积极参与,当看到活动方给出的参考题目中恰好有一个关于学生肥胖的选题时,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牛伊湄这样说道。
当问及现场表现为何那么淡定自如时,伊湄介绍到,之所以自己的表达并不慌乱,都是源于在活动之前就得到了学校老师们的指导,“参加这次演讲并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很多老师都给我提供了帮助,她们在理论阐述、表达方式等方面给我带来了悉心详尽的指导,所以上台演讲时我一点都不觉得有压力。”
另外,“因为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注重对学生的多元化素质培养,所以我平时就有机会参加学校的很多活动,像学校的莎士比亚话剧社,我和同学们每个学期末或重要节日都会参加演出;我在高一的时候就加入了管弦乐团,平时会去练习拉小提琴或参加表演,近期还参加了牛津创业大赛和纪念129诗歌朗诵大赛,因为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我经常会在活动中同时充当参与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所以通过这些锻炼,再参加这样的对话活动一点不会觉得紧张。”
不得不感叹,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在课余时闲暇间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关注意义深刻的社会话题,去分析数据、踏踏实实做研究,并通过在学校得到的多方锻炼,在不知不觉间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她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和无心积累,在一次碰巧的机会中演绎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绽放。或许正如人们常说的,“我们努力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生命自有它的安排,当所有的准备已经就绪,恰逢机会来临之时,唯一需要做的便只有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