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从DP视角看MYP的中文教学

近年来,“得IB者得天下”逐渐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共识。由于DP课程具有“学术性”、“精英化”、“学习时间紧张”的特点,学生在MYP期间的学习与准则变得异常重要。那么,如何有效地衔接MYP与DP课程则成为诸多IB学校和老师的首要课题。
2016年9月13日,王府IB中心吕昆铮老师尝试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为初中部语文老师们进行了一次从DP的角度“回顾”MYP中文教学的校内培训。此次培训为吕老师系列讲座的第一讲,目的是建立一个正确且完整的MYP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教学概览。

dier-1主讲人:吕昆铮,中国台湾人,北京大学硕士,七年IB教学经验,致力于IBDP中文文学、MYP中文语言与文学教学。
吕老师从DP的高度出发,结合《威尼斯商人》、《沁园春·雪》、《雨说》、《海燕》、《爸爸的花儿落了》、杜甫诗歌等初高中语文课文,阐述了“MYP中文教师的备课思路、上课流程”应符合DP文学分析的理念,做好从MYP中文向DP中文的过渡与衔接。

dier-4

吕老师指出授课时可以参照教参,但更应示范分析经典作品,让学生能体验、感受文本分析的过程与方法。所以,教师应有基本的科研能力而非单做教参的传声筒,而每一次的分析示范有效与否,都考验着教师的专业能力。

dier-2

培训中,吕老师尤其强调了“文学理论”的重要性,表示“文学理论”是分析文本的“理性”指导原则。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也各有其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不同作家因创作时代、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 IB中文教师需要对文学史、思想史、文体学、文学手法等理论知识有系统、扎实的认识,才能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搭建分析方法的概念框架,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找出思考问题,并能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吕老师建议:

MYP阶段解读文学作品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知人论世,并明白文本作品与作者的时代因素与文化背景因素;
熟悉文学理论、清楚文体知识;
掌握文学表达方法与技巧。
最后,鉴于IB课程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作为IB教育的执行者,我们要持续自我进修与反思,多阅读论文与专业书籍,组织学术沙龙,定期分享教学与读书心得。

dier-3
培训结束后,老师们普遍认为这次培训让他们既了解了DP中文文学教学的结构和重点,也对MYP的教学框架有了更清晰的想法和规划。也有老师表示,此次培训非常有启发性,作为IB中文教师要多研究文学理论,了解文学思潮,注重作品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