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必备的6个教学策略,你get了吗?

2020年是备受挑战、充满机遇的一年,各学校在育人方式、课程理念、教学形态、教师发展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新课标在不同学科整合与提升的基础上,凝练出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而如何正确理解学科核心素养,高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所有一线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义务教育改革专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崔允漷教授,通过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为王府教师解读学科核心素养及实用教学策略。

▲ 9月14日,崔允漷教授在北京王府学校全体中教大会,带来《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主题讲座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标志着学科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后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它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实践性、反思性。

而关于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间的关系,就如同考驾照,“安全驾驶”属于关键能力,“礼貌行车”是必备品格,“尊重生命”就对应价值观念。所以说,知识技能越多不等于能力越强,而能力越强也不等于素养越好。

▲ 关于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关系的图解

 

那么,知识能力如何变为核心素养?可依据以下三条路径:

1.纸笔考试: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知识、做什么事,如交通规则考试。

2.表现评价:表现目标、表现任务与评分规则,如路考、实验能力。

3.过程数据:素养维度、资格数据与证明程度,如礼貌行车。

 

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何在?

 

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科教育的“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从1952年中学教育暂行规定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到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三维目标”,再到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育人目标的演变。

联结了每一门学科与落实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关系,厘清了学科育人的机制。

指明了每一个学科发展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路径,有利于消减“两张皮”的问题。

构建了学科教育的“家”。离开学科育人价值,学科教育的改革无异于“离家出走”。

帮助教师把自己的故事讲得专业,如语文老师能说清楚自己可以育人什么。

代表“三维目标”十五年实践之后所提炼出来的课程目标的“中国话语”。

 

教师该怎么做?6个实用策略

 

一、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先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一名物理教师,你从大学物理系毕业,这只能说明你是个学物理的人。而学物理的人与物理老师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物理教师需要通过物理知识来实现育人的目标。而目标体系又包括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方面,其中的关键是让教师学会分解标准和叙写目标,这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同时,老师不能随意写目标,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

二、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首先教学专业体现在设计上,设计决定实施。而关于“深度学习”也有多种定义,关键包含四个指标:一是高阶认知,起点就是理解;二是高度投入,这不仅仅是认知问题,也是情感问题,比如小孩子玩游戏那种状态,就属于高度投入;三是真实情境的介入,没有情景不可能表现出素养;四素养是学生“悟”出来的,老师要拿知识技能去育人,让学生学会反思。

三、采用大单元教学。什么是课程单元?课程单元就相当于一个建筑单元,它并不单指水泥、钢筋、门、窗等建筑材料。我们说建筑单位是房子,所以课程单元的本身是课程,并不是某一个知识点或内容。课程单元是以大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项目来把组织目标、情景、知识点、活动、评价等内容,组成一个相对独立或完整的学习单位。所以,单元一定是结构化的,教师可按照名称与课时、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六个要素去设计备课。

四、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上写的内容,而教学内容则是跟这堂课目标匹配的内容,为了让教师们更直观的理解,崔教授讲了一个事例。一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准备教一节朗读课,并写了一条目标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崔教授问老师为什么写这个目标,他说课标上就是这样的。可是再往下看其他课标,每个学段都写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崔教授请这位老师再想想,这堂课主要解决的重点是什么?老师说二年级朗读的重点应该是“正确朗读”。那何为“正确朗读”?老师说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所以,找到重要目标,就可以实现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变。

那么,如何解决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这个问题?则通过从“三化”到“三有”来实现转变。一让知识条件化,让学生明白这个知识从何而来,通过补充知识背景让它变得有趣。二让知识情境化,让学生知道这个知识用到哪里去,创设真实情境让它变得有用。三让知识结构化,体现本质便于记忆与迁移,让它变得有意义。学校课程不是一条条微信,它一定是结构化的,我们要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这才是学校课程的根本。

五、探索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2001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自主合作探究加语文等于什么、自主合作探究加历史又是什么,老师们还没有理解透彻,从而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为探究而探究的情况。所以说,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必须要统一,教学目标跟教学方法也必须要一致,这就是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

此次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改革中,在学习方式上又走出一大步,比如语文学科提出任务驱动的语文活动。因为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课程,所以一定是任务驱动的学习。用语文的方式去做语文的事,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一个有结构的课程任务,而不是单篇或组篇学习课文。同理,在科学、体育、艺术等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有类似问题。

六、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教与学相当于卖与买的关系,每个教师都是质量检测员,既要学会教学,又要学会评价。那么,如何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过程,就需要每个时间段制定一个目标,体现教、学、评一致,即围绕第一阶段目标,进行教学和评价,推断是否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学会,如果是,就再回过头来讲一下重点和难点等问题。

可以说,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是让学科教育“回家”,教学变革也势在必行。

▲ 北京王府学校王广发校长出席讲座并致辞,他首先对崔允漷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的讲座内容表示高度认可,他勉励全体教师要脚踏实地工作,狠抓教学质量,在课程改革的路上积极贡献正能量

 

新课程需要新教学,新目标需要新学习。在老师成为学习型教师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化身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不仅要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还要保证他们有参与到学习中的机会和良好体验。让学生在过程中,养成动手实践的能力,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领导力。

▲ 9月16日,王府学校举办首届学生学术论坛,并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性问题探究”为主题,致力于为在各个领域独立研究的学生提供一个多学科的平台,交流研究学习课程中所学的技能。

 

北京王府学校一直关注对学生学术意识的培养,一直积极营造自由探究、学术争鸣、活跃思想的学术环境,鼓励和培养学生从事学术实践,开发启迪学术习惯和学术思维。

长此以往,学生必然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这也是让教师从传统教学的灌输者变为学习引导者的过程。

综上所述,一线教师需要建立学科素养目标,明确学科教育“家在何处”;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采用大单元教学,提升教学设计的高度;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实现有趣、有用、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真正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