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请您阅读6月校长来信

​管小波

北京王府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校长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荷花满池的六月又将过去了。“岁岁年年花相似,忙忙碌碌是人生。”又到了提笔给您写信的日子,可这一次,打开键盘,迟迟不能动“笔”,望着静寂的窗外,陷入了沉思。
  树还是那一排苍翠的树,天还是那一片碧蓝的天,宏伟的王府建筑群巍然屹立,唯有几只忽飞忽落、自由欢快的小鸟打破校园的静谧。一个人守着空寂的教学楼,偶尔从底楼传来的脚步声,都是那样让人欣喜而顾盼。王府娃匆匆来了,又急急地走了,还有的准备好了归来的行囊和满心的欢喜正要返校,却又被“西城大爷”召回了。
  多灾多难的国,多灾多难的世界,多灾多难的2020。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坚信,疫情终将过去,温暖的日子定会到来。
  今天,借与家长们交流的时机,与大家聊聊教育的三个话题。

一、培养怎样的孩子?怎样培养孩子?孩子培养得怎样?

  养育一个孩子,对每位家长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项重大工程。选择一所学校,就是选择孩子的一种成长方式,同时也决定了家庭对教育期待的幸福指数。
  培养怎样的孩子,往往是基于孩子人生的宏观目标,而不是基于家长意愿的微观方向选择。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按照王府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精英领袖人才;用李玫瑾教授的话来讲,就是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我认为,“爱心”和“感恩”就是人生的两大基石,它可以将孩子带向成功。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为人父母者的不懈追求,甚至是一生都要研习的课题。优秀的孩子背后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如果父母想做“甩手掌柜”就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可能性微乎其微。希望家长不管多么忙碌,都别忽略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这是最重要的事。
  谈到培养卓越的人才,我们自然会想到梁启超先生,他一共有九个子女,个个都是精英,号称“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传奇背后,父亲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功不可没。读过关于他的家庭教育文章,归纳为五点:

  1.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2.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

3. 不可贪图享乐;

4. 让孩子学会感恩;

5. 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

  在中国,有一个姓氏只占中国人口的千分之二,却培养出了18位院士,被称为“两浙第一世家”,这就是钱氏家族。钱氏家族对子女的培养,和《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一样,得益于《钱氏家训》以家风家教为主线的培养底色。纵观民国的许多杰出人才,无不与家风家教有关。
  家风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传统。一个人有怎样的家教,就会形成怎样的品行,就会有怎样的未来。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讲,从家长身上,能看到孩子的未来,从孩子身上,能看到家长的影子。仔细思量,似乎有几分道理。
  当我们总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除了给予孩子激励与肯定,是否也应该给予孩子成长的“压力”与遵守规则的培养,以及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与人生理想的引领?在此,我想起了贵族精神。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是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精神上的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而是从小塑造出来的。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接触大量案例,经过多年的侦查实践发现: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中的一个表现、一种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李教授指出:
  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应该及时满足其生理需要;
  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将其当作朋友。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有时需要我们稍作停顿,审视一下,拷问一下,觉醒一下:们是否偏离了儿童教育的初心?我们是否以过于强烈的爱的理由失去了耐心?我们是否因为孩子不够上佳的表现,同时又因选错了参照而变得灰心?”
 

二、教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教师有怎样的尊重,教育的生态园就会有怎样的样态。

  随着人们学历的提高与知识的积累,互联网时代与智能手机的使用,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变得快捷而高效。尤其是疫情爆发以来,铺天盖地的教育文章、每天数以千计的线上教育讲座的“普及”、各种线上培训机构“名师课程”的大量推出让人目不暇接,似乎通过“海量”的学习与吸纳,人人都可以成为“教师”。
  由于首都疫情人人皆知的原因,整整一个学期,课堂都由线下搬到了线上,教室搬到了家中,开启了云端教学的新模式。这样,就把校园里的课堂教学状态晒在了家长们的面前,把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甚至个人素养,都毫无保留,且无法隐藏地展现在家长面前。家长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搬上“小板凳”,走进教师的课堂听课、点评。
  不知不觉间一学期悄然过去,个别听讲者也就成为了“督导者”,甚至成为了“点评专家”。听同行校长讲起,有的学校个别家长就以自己的知识积累与个人理解,经过“断章取义”般的加工,对教师的教学评头论足,“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既让教师不安,又让校长头痛。对教学计划展开质疑,对作业设计提出意见,对教学重难点要求产生莫名的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具使用与小组建构等,都予以全面放大式的解剖,这样的状况与风气,长此下去,必将伤害到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从教者心有余悸,无所适从。
  犹如患者家属不断要求主治医生修改治疗方案,我想,这样的“家属式疗法”定会误了病情。试问这样的病人还有救么?
  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或者事业,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信任、理解与支持,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越俎代庖”可以休也!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在于,谁都可以对教育“说三道四”。对此,我想起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划脚。”
  纵观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芬兰等等,把孩子送到学校,就选择了相信这群教师,相信这所学校。事实上,对教育者的信任,将课堂教学的权利交给老师,这样的教育生态就会催生出更多的好老师,成就更多的好学生。教育和教育人,让他们具有他们该有的样子,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所幸的是,王府有一群志同道合,携手前行的好家长,唯有信任,方有未来!

三、对学校理念的认同和学校质量的放心,是您选择孩子母校的两个重要维度。

  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在实施一项宏伟的工程,那就是孩子的成人成才培养。我们努力为孩子选择最佳的教育模式,为孩子选择最好的母校,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并敬仰学校的教育质量。于是,我们就会将这所学校植入我们的心中,成为整个家庭的深情关切与永恒话题。
  从孩子进入校园,走上红毯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与这所学校息息相关、心手相连,开始了长达六年、甚至十二年的情感链接。从此,这所学校的荣辱兴衰就成了您的牵挂,您越来越在意学校的发展,您为孩子母校的成长、成就、成功而欢呼,您对于任何人对孩子母校的微词与不公,都会非常敏感多情,并表达您的失望与不开心。不知不觉间,学校成了您的“恋人”,这就是母校情结。
  我们谈到了对教师的信任何其重要。其实对学校的相信与尊重,更有利于学校的整体规划,团队优化,教师成长,学生发展。学校应该有独立办学的权利,学校的责任就是培育好每一个学生,并指引孩子的人生方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尊重学校对教师的最优化搭配,对班主任及各科教师的合理调整,以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查、检测与评估,并给予学生全科的发展报告,这些都是基于学生发展与素养形成的初心和使命,请家长们予以信任、理解、支持、协作。因为六年影响一生,我们将坚守教育的良知和责任。
  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先生提出“教育共同体”的概念,在日本营造出了“家校同心共育”的亮丽风景线。“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教师而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家长而言,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现代教育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任正非讲,“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教育增加国家的底气。”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年已过半,仲夏悄然来。给时间时间,让过去过去,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愿教育与教育人被温柔以待。教师充满自信阳光,必然予以学生阳光自信,捧起澄澈明朗的灵魂,与孩子一路相伴。
  祝愿家长朋友:安康如意!
  祝愿小朋友们:进步快乐!
 

管小波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