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术立校

4月19日-4月20日,北京王府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的六位语文老师赴北京史家小学参加了“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这是北京市每年一次的语文教学研究最高规格的活动。

本届年会以“聚焦核心素养,掌握统编教材”为主题,旨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指导教师更好地运用统编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期两天的学习中,老师们观摩了一至六年级10节不同文体、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同时还观摩了小学课内阅读教学研究、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研究、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活动研究、小学语文综合研究的主题论坛研讨。

清华附小副校长王玲湘执教的《匆匆》,深深地震撼着现场每一位师生。王老师通过预学、共学的教学环节,立足文本,引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叩问本真,以小见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语言表达、朗读共情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大道至简。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室副主任徐轶,从“三位一体”强化阅读、双线组元系统设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不同角度解读了统编教材。使参训教师对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间的联系、语文要素的选择有了深入理解,为下一步使用教材提供了基础保障。

大会还安排了论文分享活动。各学校教师代表把本校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秀论文与老师们交流分享,让与会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聚焦核心素养,掌握部编教材,培养语文要素”,为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相信参训教师会带着收获与思考,努力践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回到学校,四年级的岳慧老师进行了一堂学习汇报课。老师们利用午间时间前去观摩学习。听了这节课,语文教研组的老师都感觉收获特别大!浓浓的教研氛围在语文组展开,相信学校能为老师们提供更多学习的平台,也相信老师们能把所学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之中。

文/卜晶辉

参会老师收获分享
王颖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刘宏梅老师的对比阅读课。

刘老师将五年级上第八单元的两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放在一起讲,这是一堂语文课,更是一堂爱国课。刘老师的课堂内容充实,感情真切,学生不但在课堂里学到了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够说出自己对毛主席的崇拜之情。

刘老师在达到课标的要求同时,升华了语文课,把两篇课文拉近学生生活,让孩子们隔着课本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大和无私。

张翩翩
王玲湘老师执教的《匆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课文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诗,学生在“预学-共学-延学”的流程中,一遍遍品读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对未来的求索。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唯有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从中洞察作者的意图。教学中,王老师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在句子中感受作者的心境,深入剖析文本,充分利用课本原材料,将文本知识讲解透彻,为教师们实力打造了一堂经典实用的语文教学盛宴,非常值得青年教师学习。

西津津
王玲湘老师执教的《匆匆》主动建构平台,推动情感,以读促说。她用饱含温情的眼神,循循善诱的语言,推动孩子们通过引读、齐读、男女生读、个别读的方式去感受这篇课文。

课堂上,孩子被这位气质优雅、温柔亲切的老师紧紧吸引着。她能够蹲下来看学生,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使课堂演绎出散文的意境,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散文是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写散文是顽强地表现自己。“散文教学应该原本就是与学生一道,走进作者的独特体验中,走进作者的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情境与意境中,倾听作者表露、表达出的情愫与情感。”

王老师将孩子们带回到1922年3月28日,就像朱自清那样倚在窗前,观察,思考,表达,引领着孩子们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与文本对话,进行语言建构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张小娟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整体阅读是什么?

“单元整体阅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将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以及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课外阅读内容,组成一个“大单元”系统。如果把单元主题比作一根“藤”,那所有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文章就是这根藤上的“瓜”。这样的教学密度高、容量大,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架构和思维重组。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一年级组趁热打铁,进行组内教研,把部编版一下的语文教材进行了重组,如火如荼地展开“单元整体阅读”的大胆尝试。总之,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会给“少教多学”的“大语文”插上“双翼”,无疑会让我们的教育效果乘风借势,飞得更高,行得更远。

编辑/晓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