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育翔杯”双语组课堂教学心得|学术立校

文/安艳波

解锁科学的奥秘

  如果没有系统知识的帮助,先天的才能是无力的。直观能解决很多事,但不是一切。天才和科学结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

——斯宾塞(英)

生活中,我们常惊叹于曲径通幽处的宁静美丽,我私以为科学亦如是。科学就是我们探索发现宇宙真理的通幽曲径,我们内心涌动的一个个疑问,就是前行路上的一束束光亮,指引我们向前,并最终帮助我们解锁深藏在曲径背后的奥秘。由此可见,在科学探索的路上疑问、好奇心、探索欲的重要性。

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课堂设计的逐层深入和引导,能够恰如其分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逐层拨云见雾,一点点解决学生内心的疑问,同时衍生出新的待解决的谜题。

今天我就以“育翔杯”教学邀请赛中四年级的“物体的沉与浮”一课为例,来聊一聊科学课堂设计和引导。

在这堂课上,孙睿老师先是设置情景,海底小丑鱼向学生发来参加海底魔术展的邀请,并附上了门票。但是要想真的参加魔术展,还需要小朋友们回答门票上的问题来赢得比赛的资格。以此引入到沉与浮这个话题。实际上门票上的问题,就是这节课需要试验并记录的问题。

接着老师出示了三种物品:塑料瓶、锡纸团、有夹子的气球,并提问: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猜想了物体的沉浮。老师提出我们需要通过试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老师演示并让学生完成后记录结果。

▲老师帮助学生完成物体沉浮试验

然后老师提问: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呢?老师收集学生的想法并验证、邀请学生对试验结果进行分享。

分享的结果发生分歧,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了分歧。发现是在操作时的手法不同引发了结果的不同。经过验证之后发现往塑料瓶里加水、把锡纸团展开等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是什么的变化使得物体的沉浮变化了。学生通过对自己方法的思考得出来:是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变化改变了物体的沉浮。

▲老师帮助学生验证改变沉浮的方法

然后老师联系实际,出示了运用这一原理设计的潜水艇。

最后老师祝贺同学们通过小丑鱼的考验,进入海底世界魔术展,并且给学生们展示了魔术展上的小魔术——沉浮子。

整堂课老师的思路是由“引入-沉浮-理解沉浮现象-怎么改变沉浮/改变什么可以改变沉浮-与现实生活相连-呼应引入”逐层递进、前后呼应的。

当然在老师的眼里没有完美的课堂,同样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重新思考的地方。比如是否选用真实情景引入;是否对课堂内容、材料进行聚焦,使得这堂课像文章一样详略得当、有主有次;是否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比如如果一点点的向塑料瓶加水会怎样。

总之,这次的观课之旅让我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悟,也希望我接下来的每一堂课能够越来越精彩。

文/王凤

  近日有幸与同事一起参加育翔小学回龙观校区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听取了五节比赛课、开课教师的简单自评以及评委专家的点评,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活动上听取了《做尺子》、《物体的沉与浮、》《光的传播》、《把它们放进水里》、《土壤里有什么》等优质科学课。它们各有千秋,有的以实验为主线,有的以观察为主线,有的以查阅资料为主线。但是,不论是哪种课型,都注重了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

有的课学生和老师的水平发挥到极致,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指导挥然一体,水到渠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思路逻辑要清晰明确,这样才能引领学生一步步探索所要教授的主题。

如《光的传播》一课,北师大未来科技城校区赵爽老师的教学过程,其思路逻辑就很清晰明了。

第一步,整个课程通过关灯,用手电筒的光束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光。

第二步,老师提出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三步,老师展示了课前学生就此问题进行的猜想和假设。

第四步,做实验证实学生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这其中又包括了实验汇报和推理结论的环节。

第五步,赵老师还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光是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那么自然界中是否有些自然现象是可能会遮挡光线的。她带领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猜想。

最后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相信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会充分了解和学习到光是如何传播的。

另外,科学实验的设计一定要是科学合理的,能够说明一定的科学道理,绝不能似是而非。比如:武欣欣老师的《把它们放进水里》的实验2是这样设计的:证明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超过量的就难以溶解。

最精彩的是最后的互动环节,先是五位老师的自评,再有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们收获良多。评委老师的点评精准到位,既点出了很多老师的不足之处,也给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总之,我作为一个新科学老师,在参加完这次观摩课后感触还是很大的,包括其他老师的评价都使我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习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尽心将科学教学工作做好做扎实。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能将我的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到思考与研究的乐趣,做一个出色的科学老师。

编辑/晓婉